-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体系岩相组合特征及有利储层的识别
与深水沉积有关的大型气田已成为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我国当前关于深水沉积的研究程度较低,2006年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气田在第三系珠江组大型深水扇气田的重大发现拉开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序幕,但围绕深水沉积的难题同样不可回避,特别是关于该组深水扇储层沉积过程、沉积模式及优质砂岩的成因和控制因素的研究更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因此,对珠江组深水扇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对促进我国深水沉积研究和深水油气勘探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地区陆坡区深水扇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围绕地震资料的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分析对该扇的发育背景及宏观特征进行了有效剖析。然而,随着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及下一步由勘探转入合理开发,对该扇沉积特征的研究变的至关重要。大尺度的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及地震相分析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本文根据已有井的取芯和测井资料,结合地震解析,旨在详细分析荔湾地区珠江组深水扇的岩相和沉积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该扇的沉积模式,以期对深水扇沉积研究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1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
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的珠江口盆地是一个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的张性断陷盆地。盆地在中—新生代经历了早白垩世裂前阶段、晚白垩世—渐新世初裂谷阶段、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沉降阶段和中中新世—第四纪断块升降四个阶段。其中渐新统珠海组和中新统珠江组发育于沉降阶段。盆地包括5个北东向的构造单元,由北向南是北部断阶带、北部坳陷带、中央隆起带、南部坳陷带和南部隆起带(图1)。各构造单元又可分为若干次级凹陷和低隆起。白云凹陷位于珠Ⅱ坳陷东部,是盆地内最大和最深的凹陷,荔湾3-1气田位于该凹陷东南边缘(图1)。渐新世末(约23.8Ma),南海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发生大规模的“白云运动”。期间,位于白云凹陷南侧的陆架坡折带突变式地迁移到凹陷北侧,致使该凹陷由浅水陆架环境进入深水陆棚—陆坡环境。在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构造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了主体在白云主凹内,独特的珠江组深水扇沉积体系和与之相关的油气储集体。但目前对珠江组的沉积环境存在很大争议。该组沉积时的环境被解释为深水陆棚—陆坡环境、浅海、潮汐砂坝或潮坪环境。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深水环境。笔者通过典型岩相和岩相组合类型分析,结合沉积构造与古生物特征,证实荔湾地区珠江组为陆架边缘三角洲前缘崩塌形成的,以碎屑流和浊流搬运、沉积为主的深水扇,非常有利于优质储层发育,因而深入分析该深水扇沉积特征对高效开发荔湾3-1气田珠江组油气资
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流改造的岩相类型
白云凹陷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由306~403m的砂岩、泥岩、粉砂岩、深水灰岩以及由内潮汐和等深流改造的砂岩、泥岩、粉砂岩和灰岩组成。据已钻井取芯段的岩芯描述、分析划分出10种岩相类型(图2、表1)。其中,砂岩类型主要为中—细粒和中—粗粒,部分为粗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少量为岩屑砂岩,含较多的泥砾和生物碎屑。各种岩相,特别是深水灰岩中含有大量的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各岩相类型和成因特征描述如下。
2.1巨厚层车岩研究区
在深水沉积中,异常厚(1m)且无原生沉积构造的砂岩层普遍存在。因此,在深水沉积的文献中术语“块状砂岩”(massivesandstone)被大量使用。由于在深水沉积中也经常见到厚度1m但不具原生沉积构造的砂岩层,因此,本文将异常厚(1m)和缺乏原生沉积构造的砂岩层称为“巨厚层块状砂岩”,而将层厚1m且无原生沉积构造的砂岩称为“厚层块状砂岩”,以示区别。
在研究区已钻井的取芯段中巨厚层块状砂岩普遍发育,除了异常厚和无原生沉积构造之外,还具如下几个特征:层厚范围在1.01~7.35m之间,岩性都较粗,以中—粗粒为主,往往含有较多定向排列的双壳、腹足类碎屑和有孔虫化石,大者可达细砾级(图版Ⅰ-1、11),表明了它们曾被顺坡而下的高能流体所搬运;含有较多泥砾,部分为大块的撕裂状,撕裂泥屑呈棱角状(图版Ⅰ-2),表明它们未曾受到流水的颠选和磨蚀作用;碟状泄水构造(图版Ⅰ-3)和众多个冲刷面(图版Ⅰ-4)非常发育,其中泄水构造指示了快速的堆积作用;偶尔发育滑塌变形构造。巨厚层块状砂岩层底部突变接触,顶部与上覆的逆粒序或正粒序砂岩过渡接触或以底冲刷面接触。测井曲线一般表现为箱状,底部突变。
关于深水巨厚层块状砂岩的成因自20世纪60年代早期以来始终存在争议,从而被称为块状砂岩问题,其成因解释多达14种。一般认为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其一为颗粒从浊流底部逐渐沉降的“浊流”成因。Amy等认为块状砂岩中分选好—中等、泥质含量低的砂岩,可以解释为Bouma沉积的Ta段;其二为“砂质碎屑流”成因,如Shanmugam认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湘质监统编资料(全套表格).pdf VIP
- 18项医疗核心制度(最新)重点.doc VIP
- 教育评价改革下的2025年职业教育评价体系重构及行业趋势展望.docx
- 中国国家标准 GB/T 8190.4-2023往复式内燃机 排放测量 第4部分:不同用途发动机的稳态和瞬态试验循环.pdf
- 14269数字影像设计与制作复习资料.docx VIP
- 2023预防电信网络诈骗PPT课件.pdf VIP
- 实施指南(2025)《GB_T34927-2017电动机软起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pptx VIP
- 高中励志主题班会PPT课件.pptx VIP
- 机械设计制造与及其自动化专业.pptx
- 学校弱电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