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养生思想初探——以《苏沈良方》为中心.docVIP

苏轼养生思想初探——以《苏沈良方》为中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养生思想初探——以《苏沈良方》为中心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高度发展的阶段,如王国维所言:“天水一朝(赵宋王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1]1-10因此,孕育出一大批“雄文硕学之士”,其中杰出的代表性人物苏轼,在多个领域对后世影响甚深。苏轼虽然以文名于天下,却对医药领域也有深入研究,一直被人们奉为养生大家,其涉医著作所蕴含的养生思想,也历来为医家学者们所重视。

明代王如锡“将苏轼有关养生的信札、论著及旁人对苏轼的相关记载”[2],整理成《东坡养生集》,内容广泛。而另一部苏轼涉医著作《苏沈良方》,系宋代“文人知医”风尚盛行的时期,由无名氏“将沈括的《良方》和苏东坡所收集的验方合编”[3]而成,选择的养生篇目极其精当且集中。《苏沈良方》中,并没有标明哪些是苏轼的医方,胡道静《楚蜀判》对其进行过辨析,我们据此统计,有43篇为苏轼所作。《苏沈良方》第六卷为养生专论,共16篇,苏轼有12篇,而且8篇的篇名含有“养”[4],[5]57-69字。

近年来,楼绍来、章原、薛芳芸、吴文清、张志斌、张华敏、李鸿涛等,在研究苏轼有关养生的文集、理论、实践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未发现有关《苏沈良方》的苏轼养生思想专论。故本文拟对《苏沈良方》进行苏轼养生思想的挖掘和整理分析,以期补充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苏轼养生的社会人文环境和动因

就社会人文环境而言,宋代从皇帝到学者文人,崇尚医药养生,编撰医药养生书籍,他们将其与“仁政”相结合,尤其是北宋。再由《苏沈良方》各版本序跋可知,编写医药养生书籍,其旨向为“推广仁民之道”[5]1-4。而苏轼立足于科举,曾在翰林院“史馆”[6]供职,有“刚亮锐直之姿”,能够“动里省躬”[5]1-4,具备收集、记录、研究、运用、传播各种来源医药养生知识的能力。苏轼养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实践应用在《苏沈良方》中得以集中体现。

作为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思想家,苏轼的“精神遗产”,“对后世文化人的人格塑造,所起的影响更为巨大深远”[1]1-10。这是因为他能够吸取儒释道三者的积极因素,“呈现出整合儒释道三教的博大气度”,在此基础上,蕴含“直探本原的理论勇气”[1]208-224。而苏轼的儒释道思想,应源于他成长和生活中的三个环境:首先,苏轼是一个终生受儒家熏陶的封建士大夫,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其次,他“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1]56,在开蒙启智时期,耳濡目染,对道家自然有切身体会;再次,宦海多次沉浮,如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曾经“惊魂未定”,“已领不到俸禄”,形同“流放”[1]86-98,“劫后余生”之际,“与僧道交游频繁”,诗文中常“表现出超脱外部世界的争斗与烦恼,寻求清新禅悦的意趣”[1]136-138。

苏轼的养生成就,与他强烈地追求生命健康的动因也是分不开的。他在进行功法修炼时,意志坚定,“若少动摇,如毛发许,便堕地狱。如商君法,如孙武令”[5]57-69。因此,“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即便“频得言谴,而放逐危难者屡”[5]1-4,但他能以平常心来看宇宙万物变化,达到远离诸般烦恼,祛除不测之疾的目的。

苏轼养生的特点

1.精神调养

苏轼的精神调养,如在《养生说》中,“用佛语及老君语”[5]57-69,才能够“知天乐命、开朗洞达”[7],因此,“精神调养才是其养生经验中最珍贵的部分”[2]。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领悟“天人合一”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养生的启发,如《问养生》中的“和”和“安”,《论养生寄子由》中的“胜解卓然”“佛地”。如此,才使他不管遇到多大的命运起伏,也能持“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的态度,“任性逍遥、随缘放旷”[5]57-69。另一方面,在对气功(内丹、辟谷)的修炼上,几乎每一篇相关描述,都对精神调养有所涉及。如《养生说》中有两篇同名《养生说》,第一篇较短,仅有一段,第二篇较长,在多个版本或涉医文献中,名为《寄子由三法》[5]57-69,[8-9],文中指出修炼“胎息”法时,要“静心细意”,“以鸿毛粘着鼻端”,“意守气于胸中”,当“内守充盛,血脉通流,上下相灌输”时,认为是自己“神启其心,自悟自证”[5]57-69的结果。也就是说,精神调养,在气功修炼的过程中,是必然要求。这种不断内化的调养,对苏轼养生思想的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

苏轼的精神调摄,应该说最能体现儒释道三者的融合。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士大夫,苏轼有“兼具佛、道”的特点[10]。首先,儒为主,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崇尚儒家,会有一种“救死扶伤的无私精神”[11];其修炼功法,受“和”“思无邪”[5]57-69等儒家思想指导;其交流学习对象,也是张安道(张方平)、苏辙(苏子由)、吴复古(吴子野)、孔君(孔平仲)等儒家贤者。其在《龙虎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