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节日习俗描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搜神记》节日习俗描写

我国的岁时节令发展到魏晋时期,很多的节日习俗于此时逐渐形成并趋向稳定。这一时期的节日习俗,不仅见于地理志等史学典籍著录,也可于《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中寻见蛛丝马迹。对《搜神记》中的节日文化进行相关研究,不仅可以窥见先秦两汉魏晋时期的节日习俗的内容与特点,以更好地把握古代岁时节令的发展脉络,而且还可以深入研究作品反映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内容。

干宝《搜神记》魏晋节日习俗

我国的岁时节令,“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①,绵延数千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经过漫长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至魏晋时期,很多节日习俗已逐渐形成并趋向稳定。关于魏晋时期岁时节令的记载,不仅见于专门记载社会风俗人情的笔记杂著、史书和地方志等典籍,在晋代干宝所撰的《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中也有所反映。

干宝在《搜神记》中搜集的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广泛地涉及了汉末魏晋时期的社会风俗文化事象,包括服饰、婚丧礼俗、节日习俗,等等。其中第二卷和第四卷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节日习俗内容,比如上元节、上巳节、七夕节、重阳节、下元节,以及腊日祭祀等节日习俗。此外,其他卷中还记载了九月九日祭祀丁姑、登高,以及正月傩驱鬼、三月三临水而戏等习俗。其中对九月九日重阳节和腊日祭祀的习俗记载尤详。

一、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因日月均为九数,故名重九;又据阴阳五行说,九为阳数,故又称重阳节。直到唐朝时,才正式将九月九日定名为重阳节。但是,九月九时佩戴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等节日习俗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了。相传,重阳节的节日习俗最早起源于西汉,由宫女贾佩兰将宫内九月九的节俗传播到民间,此后,渐渐在民间盛行起来。《西京杂记》和《搜神记》都持此说。

《搜神记》卷二第43条“: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段儒妻。……九月,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③

《搜神记》卷十八第428条“: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④

《西京杂记》卷三第77条:“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条记载西汉时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⑤

可见,至迟在魏晋时期,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就已经形成了。据此,可对重阳节的习俗总结如下:

1.佩戴茱萸茱萸,是一种传统的药用植物。茱萸叶可以治霍乱,茱萸根可以杀虫。民间甚至传说佩戴茱萸可以辟邪求吉,因此古人特别钟情于这种植物,称之为“避邪翁”。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起源很早。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人们就有在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了。古人认为重九多灾厄,而重阳节前后正是茱萸成熟的时候,因此便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因佩戴茱萸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故又称重阳节为“茱萸节”。

2.吃重阳糕《西京杂记》和《搜神记》中都提到了重阳节“食蓬饵”的习俗,《荆楚岁时记》则称之为“食饵”。蓬饵,即重阳糕的前身。饵即糕饼。《周礼·天官·笾人》“糗饵粉”郑玄注曰:“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汉代扬雄《方言》中也说:“饵谓之糕,或谓之粢。”对“蓬”字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笔者以为是指糕饼的形状,即飞蓬状或莲蓬状的圆形糕饼,与后世的重阳糕形状相似。重阳糕是一种用糯米粉或秫黍面加蜜、糖及枣、栗等果蒸制而成的传统食品,又称花糕、菊糕等;或用小彩旗来点缀,以应“重阳”之义,是重阳节的应节食品。《搜神记》中“食蓬饵”的习俗,就是后世重阳节吃重阳糕的滥觞。

3.饮菊花酒菊花酒是一种用菊花杂以黍米酿制而成的美酒。因为“菊酒”与“九九”音近,含有延年益寿、活得长“久”之义,且农历九月正是菊花盛开之时,所以菊花酒成为重阳节的节令饮品。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汉魏时期已经盛行。这在《西京杂记》《搜神记》中都有记载,二书记载略同,并且都详细说明了菊花酒的酿制方法。此外,梁·吴均《续齐谐记》“费长房”条中有“登高饮菊花酒”之说,东晋陶渊明《九日》诗中也有“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之句。可见,当时饮菊花酒的风俗已经非常盛行。此后,一直传承至今。

4.重阳登高九月九日登高避祸也是重阳节的风俗之一,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魏晋以后开始流行。《搜神记》中就有“九月初九日,士人相与登山游观”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盛行的重阳登高的习俗。较完整的文字记载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条:“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