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太史公说:“先人有过这样的话:‘从周公死后五百年而诞生了孔子,孔子死后至今也有五百年了,有谁能继承圣明时代的事业而订正《易传》,续写《春秋》,探求《诗》,《书》、
《礼》、《乐》之间的渊源呢?’他的意思是完成这一事业当在此时吗?当在此时吗?我怎么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上大夫壶遂说:“当初孔子为什么写《春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仲舒先生说:‘周朝的政治衰落废弛,孔子做鲁国的司寇,诸侯陷害他,大夫们掩蔽他的贤能。孔子知道他的话不被人采纳,政治主张无法推行,便通过褒贬二百四十二年之间的大事,作为天下人行动的标准,讥评天子,斥责诸侯,声讨大夫,以此来通达和阐明王道罢了。”孔子说:‘我想与其将我的褒贬态度作为空话而记载下来,不如表现在具体事件中更为深刻切理,鲜明晓畅。’
《春秋》,上则阐明三王的道理,下则分辨人世各种事体的准则。辨别疑惑难明的事物,弄清是非的界限,确定犹豫不决的问题,表扬良善,批评邪恶,尊重贤才,鄙薄不肖,恢复已经灭亡的国家,延续已经断绝的世系,补救弊端,振兴荒废的事业,这些都是王道中的重要内容。《易》是显示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的,所以长于变化;《礼》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所以长于引导人们的行为;《书》是记载先王事迹的,所以长于指导政事;《诗》记述山川、豁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长于教化;《乐》是音乐的依据,所以长于调和人们性情;《春秋》明辩是非,所以长于治理百姓。因此,《礼》用来节制人们言行,《乐》用来激发和乐的情感,《书》是用来指导政事,《诗》用来表达情意,《易》用来说明变化,
《春秋》用来解释义理。拨正乱世,使它归于正轨,没有比《春秋》更为切近了。《春秋》的文字有几万,所要说明的意旨有几千条,万物的分离与聚合,都在《春秋》里面《。春秋》之中,记载臣下杀死君主的有三十六起,国家被消灭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出奔逃而不能保住自己封国的不计其数。考察他们之所以这样的原委,都是因为丢掉了根本啊。”
“故《易》曰‘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
《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
1
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所以《易》说‘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因此说,‘臣子杀国君,儿子杀父亲,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它的由来是很久远的了。’所以,享有国土的君王不能不懂得《春秋》,否则,前有谗臣却不见,后有国贼而不知。作人臣的不能不懂得《春秋》,否则,做了正当的事却不知道是否合适,遇到变故又不懂得变通。作国君或作父亲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要义,一定会蒙受首恶的名声;作臣予或作儿子的如果不通晓《春秋》的要义,一定会陷入到篡位、弑父的法网中而落得该死的罪名。他们的本心都还以为是在按规矩办好事的,只是做了以后并不懂得其中真正的义理,受到凭空加给的流言蜚语而不敢辩驳。不通晓礼义的要旨,就会出现做国君的不象个国君,当臣子的不象个臣子,作父亲的不象个父亲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