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画中的屏风
自古以来,屏风都是兼具实用与装饰的一种传统家具。到了宋代,屏风成为一代画师泼墨丹青的重要素材,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传情达意的一种载体。一扇扇屏风的背后,蕴藏着匠人的巧思与时代的情趣。
屏风之样式
屏风发轫于西周初期,曾被唤作“邸”或“斧依”,于两宋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在宋代,屏风的使用非常普遍,有堂的地方几乎都会有它的身影。
从《宋画全集》中可以看出,屏风的“出镜率”很高——上及雕梁画栋的宫廷苑囿、阳春白雪的文人雅集,下至精巧玲珑的少女闺房、朴实无华的垄间田地,都可以发现不同形态的屏风。如果说,宋代之前的屏风处于漫长的“蛰伏休眠期”,大多数都貌不惊人、平凡无奇,那么到宋代这一文人雅士皆“精致生活”的时期,屏风的形制因受到时代风格的影响与浸润,也逐渐向着造型简洁、形态多元的趋势演进。
宋代的屏风大致可分为座屏与枕屏两类。
座屏,顾名思义就是有底座的屏风,由屏板和屏座两部分构成。座屏多数体量较大且多用于划分空间。根据屏板的扇数,座屏还可具体划分为独扇座屏和多扇式座屏。周文矩所作的《重屏会棋图》中出现的就是独扇座屏。更为巧妙的是,独扇座屏中还画着一扇多扇屏风,构成一种“画中画”的视觉效果,因而称为“重屏”。
此类座屏在宋画中俯拾即是:如苏汉臣的《靓妆仕女图》,画面中呈现了一扇巨大的素面独座屏;刘松年的《罗汉图》(《信士问道图》)中则突出表现了一扇呈“八字形”稳定安置、极富对称美感的三折式多屏。
苏汉臣《靓妆仕女图》
枕屏则是宋代别出心裁的发明。它们经常被摆放在卧榻边沿或案桌枕边,是一种相对座屏来说更为宽矮的小型屏具。在南宋佚名的《槐荫消夏图》中,一位上衣半解的荫下高士正闭目酣睡于木榻中央,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床头那扇绘有山石林木的屏风。又如北宋王诜的《绣栊晓镜图》,画面中那正对镜沉思昀夫人身旁,便是一扇置于榻边的枕屏。
周文矩《重屏会棋图》
相较于座屏,枕屏虽无法对整个空间进行分隔,但却有遮挡阳光、抵御寒风、美化床榻的作用,从而使入睡环境更为舒适,是宋代士人热爱生活的最佳写照。一些尺寸精小的枕屏,还可以随身携带,欧阳修的《书素屏》一诗中便写到:“我行三千里,何处与我亲。念此尺素屏,曾不离我身。”这样的枕屏又增添了缓解乡愁的作用。
刘松年《十八学士图(局部)
屏风之功能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调和风水中国古代建筑常见宽敞高大的厅堂。按风水学理论,这样的居所极易导致“虚实不调、阴阳失衡”,甚至会对居住者造成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伤害——空间过亮令人不宜平静、心浮气躁:环境极暗则使人易受风邪、阳气不足。
屏风的出现就很好地起到调和风水的作用。从《槐荫消夏图》中不难看出,无论是从“屏蔽视线、遮挡風寒”的实际功能而言,还是从屏后“人有所依”的精神安慰效果来看,都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自我保护的心理,与风水学的内涵不谋而合。
王诜《绣栊晓镜图》
分隔空间以“无为有处有还无”为代表的虚实结合自古以来就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当这一原则融入家装风格时则具体表现为空间的通透、间隔状态。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就向后人展示了屏风在空间划分上的妙用——多个直立屏风鳞次栉比,将原本较大的空间划分为5个小型区域,在加强室内整体层次感的同时又丰富了空间的用途。室内空间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格局,而是随着来访者数量和使用需求的变化,被灵活调整,因时变动,突出了屏风在分隔空间上的强大作用。
赵伯啸《风檐展卷图》
体现审美志趣“风流蕴藉、内敛含蓄”常被视为对君子至高无上的评价与颂赞。而屏风,则极大程度上迎合了世人所追求的“含蓄之美”,在装饰空间、传递审美、寄托精神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五代的《重屏会棋图》到两宋的《十八学士图》等,画中屏风的板面无一例外都绘有山水自然、人文社会、日常生活等多种题材的画作,可谓包罗万象、美不胜收,不仅使屏风整体呈现出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特点,更隐晦曲折地表达出主人的精神追求与审美喜好。
屏风之文化
除了在家装中起到调和风水、分隔空间、体现审美志趣等作用外,宋画中的屏风还成为“画中之画”的展示载体。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重屏会棋图》里“屏风之中有屏风”的“套娃”画法构思巧妙,那接下来要说的《二我图》则更上一层楼了。且看画面中心一屏一榻,榻上坐一高士,榻后一架大屏风,屏风上绘制了一幅汀洲芦雁图。再仔细瞧瞧,屏风上还悬挂着一幅人物肖像图轴,定睛一看,上面的肖像正是高士本人的一幅写真。两位高士一高一低,相互对望。这样想象力丰富的布局让几百年后“品味清奇”的乾隆皇帝都深深为之着迷,于是命宫廷画师照着风格为自己作了一幅《弘历鉴古图》(又名《是一是二图》),果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啊!
清《弘历鉴古图》
在古代,总有一群“志向高洁”的文人雅士,渴望长啸山林之中、邀游四海之外、种豆南山之下、归隐田园之间。无奈理想虽丰满,现实却骨感,以至于无数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