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蹀躞”的词义变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蹀躞”的词义变异

学界关于“蹀躞”的研究,主要集中蹀躞带方面,对于“蹀躞”意义的研究较少。所以有必要梳理一些古代文化文献,考证一下“蹀躞”的词义变异。江蓝生(2011)《说“蹀躞”与“嘚瑟”》[1]一文,由“蹀躞”关联到许多词语,对“蹀躞”词义的梳理较为详尽。这里仅与文中的个别内容互动,略抒己见。

一、“蹀躞”的“行走”义

“蹀躞”是个多义词,《汉语大词典》中它的前三个义项是:小步行走(唐代权德舆“环列从容蹀躞归”);行进艰难貌(南朝鲍照“安能蹀躞垂羽翼”);马行貌(唐代柳宗元“蹀躞驺先驾”)。我们可以把这三种相关的意义概括为“行走”义。需要阐释的内容是“蹀躞”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

(一)“蹀”的意义

《汉语大词典》中“蹀”有两个义项:蹈、踏(《淮南子》“足蹀阳阿之舞”)、马行貌(南朝谢庄《从驾顿上》“冀马依风蹀”)。“蹀”在现代方言中依然使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蹀”这个词的两个义项都在使用。依据《汉语方言大词典》可知,吴语中“跌”表疾走;“蹎”在胶辽官话中表奔走,在闽语中形容走的样子;“颠”在北京官话、冀鲁官话、东北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晋语、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中表“跑、走”的意义。这些词与古代的“蹀”音近义通。“蹀躞”的词义与行走有关,“蹀”的语素义与之一致。江蓝生(2011)依据孙景涛判断变形重叠的方法,认为“蹀躞”是“蹀”的变声重叠形式。[1]可是,“蹀”是定母,“躞”是心母。语音从“d”变为“s”,不是常见的音变类型,把“蹀躞”解释为重叠略显生硬。孙景涛(1998)判断变形重叠的三个条件主要是:双音形式中有一个独立的音节;这个音节与双音形式有意义上的联系;两个成分是重言或语音变化有许多平行的例子。[2]“蹀躞”不是重言,江蓝生(2011)只指出了“蹀躞”的叠韵关系,后又指出“蹀躞”的多种变体,并没有列举平行的“d”变为“s”的例子。而孙景涛(1998)在证明“契阔”是“阔”的变形重叠时,找到了一系列平行的圆唇和非圆唇的音变用例,如“缱绻、燕婉、辗转、犹豫、踌躇”等。其实,这种变形重叠的现象也可以用训诂学中的“慢声”来解释,一个单音节词拉长其音而成了两个音节,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称之为“切脚语”,切脚语包括慢声和合音两个方面。在元代慢节奏的杂剧艺术形式中,语音延宕即拉长读音的现象自然会增多,这样“慢声”的用例就会多。江蓝生(2008)中的“题条、秃栾、答孩”[3]可解释为“条、团、呆”的慢声,这种传统的慢声解读比变形重叠解释更简明。把“蹀躞”解释为“蹀”的慢声,从语音角度来看是可行的。不过,“蹀躞”中的“躞”也有意义。

(二)“躞”的意义

检索语料时,我们发现“蹀躞”还有倒文形式——“躞蹀”。古代诗文中为求协韵或句法变化,会倒置文字。“躞蹀”有两个义项:小步行走貌;徘徊。《汉语大词典》还引用了唐代张祜《爱妾换马》的诗:“婵娟躞蹀春风里,挥手摇鞭杨柳堤。”检索北大古代汉语语料库,“躞蹀”用例在《全唐诗》中还挺多,在六朝《全梁文》中也有用例。倒文,往往是由两个有实在意义的语素构成的词,如《诗经》中“中河、中田、家室、裳衣、衡从、稷黍、瑟琴、鼓钟、西南、南东、下上、羊牛、乐岂、息偃、甥舅、孙子、女士、京周、家邦、鼐鼎”等词语颠倒的现象。由此来看,“躞蹀”中的“躞”也可能有实在的意义。

“蹀躞”在古代有不同的书写形式。《汉语大词典》中有“叠燮”一词,意为“小步貌”,例证是南朝鲍照《行路难》“安能叠燮垂羽翼”,一本作“蹀躞”。此外,《汉语大词典》中还收录了“跕躞”(徐行貌,来自宋代洪迈《夷坚丙志》)、“蹀踥”(小步行走,源自《宋书》)。查阅《全宋词》,发现吴潜《谒金门》:“春去情怀怎说。却喜不闻啼鴂。月夜时来闲蹀屧。故园三载别。”[4]“屧”,即“屟”,“屟、屧”和“躞”读音相同。依据《汉语大词典》可知,“屟”本指鞋中的衬垫,后代指木屐,如《南齐书》:“昼日斫屟。”值得注意的是,“屟”还有“践踏、行走”义,如唐代杜甫《北邻》诗:“时来访老疾,步屧到蓬蒿。”古代还有“屟廊”一词,也写作“屧廊”,“屧廊”即走廊。由此可知,“屟、屧”与“躞”音义相通,是同源词。“躞”有独立的意义,如南朝刘敬叔《异苑》:“奠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躞不住。占众事,卜行年蚕桑。”[5]依据语境,“躞”有“践踏、行走”义。北宋《太平广记》也有“跳躞不住”此段内容。“蹀”“躞”都有踩踏、行走义,两个单音节的同义词连用,这是古代连文这种词汇化方式的表现。江蓝生(2011)认为“蹀躞”是“蹀”的重叠形式,并且认为“躞”只是“一个音素,没有任何意义”[1]。这种观点不成立,“蹀躞”应是两个同义语素联合而成。

二、“蹀躞”表腰带

《汉语大词典》解释“蹀躞”表示“佩带上的饰物名”,这种解释不确切。古汉语“佩蹀躞”,应该是指佩带这种具有异域特征的腰带,并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