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玉带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隋唐时期玉带初探

【摘要】我国古代成熟的玉带使用制度始于北周时期,在隋代形成定制,唐朝日渐完善严格,其纹饰雕刻、工艺手法至唐时达到高潮。隋唐文化深受西域影响,隋唐蹀躞玉带的前身是草原民族契丹式带饰,但逐渐改变的生产作业方式进行了创新。隋唐时期玉带的装饰性已大于实用性,朝廷多次规定玉带使用制度,官员佩戴玉带要严格遵守按照礼仪制度,玉带已成为唐朝官员身份官阶的象征。

【关键词】隋唐时期;玉带;蹀躞带

中国古代官员佩戴的镶嵌玉板材质的腰带,称之为玉带。隋唐时期玉带发展至成熟阶段,玉带材质上乘,雕琢工艺精湛,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一、隋唐时期玉带的重要发现

玉带在隋代已有定制,成为荣誉和地位的象征,皇帝会将玉带赐予有功之臣。据《周书·李贤传》记载:“高祖……降玺书劳贤,赐衣一袭及被褥并御所服十三环金带一要。”同书《李穆传》载:“穆遣使谒隋文帝,并上十三环金带,盖天子服也。”另有《旧唐书·舆服》载:“隋代帝王贵臣,多服黄文绫袍,乌纱帽,九环带,乌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于匹庶,皆著黄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带加十三环以为差异,盖取于便事。”以上记载说明在隋朝,玉带使用虽已有了明确的规章制度,但并没有形成成熟的等级制度。

一条完整的玉带由!(多为皮质)、玉带?、玉带扣、玉铊尾构成,而蹀躞玉带再附加附环(玉质)或蹀躞带(皮质)。唐初依然实行周、隋制度,玉带上佩戴蹀躞七事,至开元年间,因与农业经济生活不符,故罢之。

所谓蹀躞是指从腰带带?的穿孔引出的下垂小带,蹀躞带即装饰有蹀躞的腰带。据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豄靴,有閟躞带,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豄,皆便于涉草。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裤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根,即今之带?也。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正)(贞)观时犹尔。开元之后,虽仍旧俗,而稍褒博矣。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据此看出,隋唐服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胡服影响,隋唐蹀躞玉带的前身是契丹带饰,契丹带自产生之初就有两种样式,一种带下配有蹀躞,一种无蹀躞。有学者认为无蹀躞的属汉服腰带,有蹀躞的属契丹服腰带的说法并不客观。因为契丹蹀躞带自产生初期发展至其晚期阶段,其上的蹀躞并不完善或是根本没有蹀躞。蹀躞的使用是因生产生活的需要,将刀子、解绳器、水壶、火鉴等游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悬挂腰间,然随着经济方式的转变,蹀躞带已经不适用于农业生产生活,故罢除使用。

完整的蹀躞玉带,最早见北周若干云墓所出九环蹀躞玉带。20世纪90年代初,北周武帝孝陵中出土了一副铜带具,其兽面纹圆形带和扣眼均为十三,说明北周时期帝王带?数量已有定制,十三?,隋代沿袭了这一定制。

隋王朝的短暂统一完成了北周至唐的过度阶段,其政治、经济、文化在继承北周的传统上又有不同程度的创新。隋代出土玉带仅见江苏扬州隋炀帝墓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如图1),这也是迄今发现最完整、等级最高的玉带。这条蹀躞金玉带,由玉质带扣(扣环和扣针)1件,玉质扣身1件,镂空柿蒂纹玉方?2件,附环玉方?13件,尖拱形玉?2件,偏心孔玉环13件(口扣眼),玉铊尾1件组成。其中扣身、柿蒂紋方?、尖拱形?、附环方?背面均有金衬板。出土的金玉带与文献所载隋代皇帝的玉带规格完全相符。

唐朝繁荣的经济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给手工业制造创造了新的生存空间,玉带发展至唐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出土数量虽然不多,但风格、品种都有了新的发展,其时代鲜明的风格特征和精湛的雕琢工艺,标志着中国古代玉器已经走出魏晋以来的低谷开始迈向新的高峰。玉带的命名是根据带?的不同材质而命名的,除玉带之外还有金银铜铁、石、犀角等材质的带饰,而唐代尤视玉带最为贵重。玉带上带?的数量和纹饰的不同,既代表了官阶和身份的差异,也彰显出唐代玉带风格。

唐朝统治者曾几次下诏对玉带的等级和形制进行严格规定。据《唐实录》载:“自唐高祖李渊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将相之带,三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诸侯、王、公卿、将相许用十三?,而加二尾焉。带有光素之分,龙纹、万寿、洪福等雕文之带非勒赐不得使用也”另据《新唐书·舆服志》载,至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唐朝始定:“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十;深绿色为六品之服,浅绿色为七品之服,皆银带?九;深青色为八品之服,浅青色为九品之服,皆石带?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七。”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佩戴金玉带,每一品阶腰带的材质、数量都有明确规定。它既是朝廷大员礼仪用带,也成为其身份等级的象征物品,装饰性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