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PAGE1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堂教学案例与设计思路解析)
一、课标解读
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将解放战争的作战区域由解放区转移到国统区,并且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且带动了其它战场由防御转入进攻,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了解其具体的时间、指挥者、军队的主力,并且知道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
关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是解放战争从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再到战略追击的过程,需要学生知道其时间、指挥者、参加军队、典型事件、最终结果及解放区域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在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阶段,为了改变农村土地占有极不合理的状况,也是为了保证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措施,中共中央改变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不仅要知道其实施的时间、地区和主要内容,还要分析与解放战争迅速胜利之间的关系。
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既有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及时、果断和战争指挥艺术的娴熟灵活等因素,也与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持,以及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密不可分,需要从多角度了解和探讨这些因素及其作用。
二、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是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走向败亡的历史转折点,也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退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又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历史学习起到了铺垫和基础作用。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时间为序,理清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知道其在解放战争中所处的历史阶段,并通过地图再认再现相关具体史实,达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2.利用具体史料呈现,引导学生从中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方面分析并归纳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人民的支持,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在于失去民心。
3.通过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迅速取胜之间的关系,学会利用史料分析和解决具体历史问题,进而认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4.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贡献,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在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后,解放区具备了实施土地改革的条件,中共调整了抗战时期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实施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也提高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三大战役共消灭了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消灭了其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的原因,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有中共的英明决策、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人民的支持,也是国民党腐败无能、国统区经济崩溃、民心涣散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方面反映出是人民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五、教学实施建议
案例1:从视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段视频描述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段视频描述的是解放战争。
生2:从这段视频中,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突破了反动派的罗网,最终走向了新生,建立了新中国。
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建立了新中国。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设计思路解析:通过视频中解放战争资料再现具体历史情境,并借助视频中富有激情的解说,帮助学生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2:解放战争的历程
师:请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115-117页,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下列时间轴。
生:根据时间轴进行排序。
师:在防御阶段,解放军在陕北和山东分别拖住了国民党军队20万和40万的军队,并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为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思考1:“胸膛”指的是哪里?
生:指的是大别山。
师:再结合地图,思考2:从地理位置上看,挺进大别山有何战略意义?
生:大别山位于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之间,从而对国民党统治构成了战略威胁。
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与此同时其他战场也相继转入了进攻,因而挺进大别山是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点。到1948年下半年,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1710(王军)在用工业管道强度校核.ppt
- 裸藻门可编辑.ppt VIP
- 年产2亿袋板蓝根颗粒剂车间工艺设计.pdf VIP
- 网络设备维修.pdf VIP
- 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试题-政法工作条例测试题 .docx VIP
- 人教版PEP五年级下册英语unit4When is the art show单元测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部编版小学语文同步字帖(5年级上册).pdf
- 【期中卷】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英语下学期期中达标测试卷(一)含答案与解析.pdf VIP
- 关于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实施后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docx
- 教育心理学课件.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