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学情 生成灵动课堂 论文.docx

准确把握学情 生成灵动课堂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准确把握学情生成灵动课堂

摘要:以一节章节起始课的探究教学为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近几年生源持续减少,优质生源更是大量流失,而且绝大部分是学困生,这给我们现在的初三数学教学带来无比沉重的困难,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准确把握“学生学情”,研究“课堂教学”,才能使教学生成灵动的境界,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认为要上好一节课大概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导入情境要“有趣有味”;(二)定义探究要“有所侧重”;(三)基础知识要“学会能用”;(四)课堂检测要“注重基础”,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时时散发出理性的魅力.

关键词:学生学情;课堂教学;交流探究;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应该是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真实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设性。“生成性”是一种动态教学,是一种多样化的教学,是一种提升的教学,生成性教学也是相对于预设式教学而言的,与预设式教学被动接受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构建,与预设式教学静态预设式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虽然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近几年生源持续减少,优质生源更是大量流失,给我们现在的初三数学教学带来无比沉重的困难,这样的学生怎么教、课怎么上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热情活泼,求知欲强,带有很强的好奇心,处于独立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数学的求知欲较强具有初步的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等能力。结合我校实情和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遵循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教学的着眼点是学情、落脚点是发展,面对这样基础薄弱的学生我们只有准确把握“学情”,研究“教学”,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该如何把握“学情”呢?下面我以优化月活动中我上的研讨课《2.1圆(1)》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不足之处,敬请斧正:

导入情境要“有趣有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这些话都说明了“开头”的重要性。本节课是探究学习圆相关知识的章头课,定义、性质比较多,想上得出彩比较困难,主要是这些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跟不上,因此“开头”必须得能吸引学生眼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去完成教学任务。为达成这个目的,我一改往日的做法“用旋转的大风车、车轮等”导入,因为这些情景实物学生早已熟悉,很难再激起他们视觉上的冲击,于是我就做“减法”直接选用两张照片导入,而这两张照片分别是我童年“滚铁环”照片和中年“驾马车”照片,这里既有本节课学习的圆形实物,又有老师人生的历史定格,在欣赏老师的照片中自然就拉近了师生之间情感距离,同时还能感受到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然后我再让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圆形实物,就显得自然生成,学生就想说敢说了,情境导入若到此结束就显得没有数学味,我又用书本上《墨经》中的一句话“圆,一中同长也”是什么意思来结束情境导入,就把学生的思考视角从现实场景中“物圆”拉回到“形圆”的数学本质中。事实证明这样导入即激发了学生热烈的学习兴趣,又诱发了学生深深的数学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定义探究要“有所侧重”

定义教学是一节课的重要部分,理解了定义的本质,学生就可以在头脑中建模,就可以灵活应用并保持长时间不遗忘。本节课对于圆的定义教学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描述的角度对圆进行定义另一方面从集合的角度对圆进行定义,前者便于操作后者难于理解。《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在定义教学时,应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探索过程”,因此在以往的圆的描述性定义教学时教师先用课件演示然后让学生合作、讨论,并动手画出图形“圆”,充分让学生经历操作过程,在过程中感受圆的形成,而对于圆的集合定义教学是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入手,让学生讨论“怎样用数量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来铺开教学,然后在学生讨论、教师指导中去完成这个难点教学,这种处理办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而面对现在这样的学生,若还采取这样的办法显然行不通,那么此处教学该如何做减法呢?经过思考,我认为此处教学必须有所侧重,那就是重前者轻后者。对于前者我舍弃了课件演示直接让学生用棉线、铅笔等实物亲自画圆,在画圆中感受圆是一条封闭曲线的本质,然后指导学生利用线段OP的运动状况对圆进行描述定义,而对于后者我采用“具体小问题”为切入口,具体这样:

①从右图中可知点P和⊙O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呢?

②点P1到定点O的距离d等于定长r吗?

③点P2、P3呢?圆上的每一个点都具备这样的性质吗?

④圆可以看成是“具备上述这些性质的点”的集合吗?

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我直接给出圆的集合定义,学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