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表达效果 论文.docx

通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表达效果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

通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表达效果

摘要:目前的学生大部分想象力极其贫乏,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当务之急。而通感修辞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它独特的表达效果和说话者自身的想象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加强语文教学中的“通感”体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力手段。本文从通感辞格的表达效果说起,结合具体的例子,试图拓展学生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揭示通感精湛的审美艺术。

关键词:通感;语文教学;表达效果

通感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通感手法的运用体现了说话者自身新颖、离奇的想象力,它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突破了主体感官的限制,与其它修辞手法一样具有独特的修辞效果。袁晖(1985)总结出通感修辞的特点:“表达效果具有生动性;组织结构上具有规律性;使用成分上具有变异性。”我们结合具体常见的例子,来分析通感的修辞效果:

一、表层的语言表达

通感修辞通过主体对不同感官的互换、转移,通过语法的变异,词语的超常组合,在语言的运用上别具一格,极大地表现了语言的张力,抒了发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彰显了语言最原始的魅力。

(一)扩大了语言的张力

主体在接受外界信息时,感觉方式一般只侧重于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通感修辞就像雷达一样,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接收信息,各方面线性的、单一的信息流输入主体的大脑中,变为立体的、多维的感觉场,加进主体的非凡的想象力,各种信息互相贯通,使得主体有了更加丰富、更加丰满的表情达意的手段。

如姚合的“迎风莺语涩,带雨蝶飞难”一句,“莺语”本属于听觉语义场,“涩”属于触觉语义场,诗人同时接收到这两个语义场的信息,经过整合加工,形成了通感话语,使单一的听觉感受立体化。反过来,这种超常规的词语搭配又会使读者的接受时间延长,思考得以深化,从而巩固了这种陌生化语言的用法。再如侯冽“雨湿轻光软,风摇碎影翻”,光线照在身上,产生了“软”的触觉感受,视觉上的“光”和触觉上的“软”,分属不同语义场的词微妙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日常语言表达得更加形象,也给接受者带来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新鲜的感受。

通感不是按照逻辑思维去认识事物,在这里听觉不再仅仅对应声音,视觉也不再仅仅对应颜色形状。通感对客观事物特征的认识,打破了主体感觉对客体事物特征的对应性,造成了感觉的重叠,给接受者提供了新的角度去认识客观事物,一定程度上来说弥补了语言的不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形式。

(二)抒难言之情,写难诉之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往往会受到语言的制约,不能准确地表达思维。语言描述思维,常会出现“言难尽意”、“词不达意”的状况,一些微妙的心理变化也很难用文字表述,而通感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弥补了文字不能准确地记录语言的缺陷。通感通过联想、想象、直觉以及瞬间的灵感能够在表面上不相关的两者之间搭建桥梁,大胆地运用一种感官的感觉词去描写另一种感官词,起到别出心裁的效果,极富创造力。

如贾岛的“促织声尖尖似针”一句,我们不能只从语言的外在形式上来品味“促织声”带来的听觉感受与“尖尖似针”的触觉印象的相通之处,我们还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与内心的情感。诗人孤身一人身处异乡,内心落寞凄凉,夜晚促织的叫声好似针一样刺在旅人的心上,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一句“尖尖似针”将诗人内心难以言表的苦楚形象地表现出来。再如李贺“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一句,嗅觉感受“酸”映射到触觉感受“风”上,两者风马牛不相及,诗人却能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酸风射眸子”言诗人泪将坠,却说是“酸风”射中了眼睛才要落泪,难怪宋刘辰翁《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评价此诗读之“可为断肠”。

通感这种非凡的语言表述形式,即把看似不相关的两种(多种)感官感受组合在一起,隐约间瞬间抓住了灵感,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更能调动读者的情感,更能给读者带来超感官的独特享受。就如美国现代诗人勃莱曾评价:“古代中国,各个层次的知觉能够静悄悄地混合起来,它们不是像冬天湖水那样分成一层又一层,而是不知怎么的都流在一起了。我以为古代中国诗仍然是人类写过的最伟大的诗。”

二、深层的美学功能

诗歌创作为了追求新颖、奇特,常常有意打破常规,从美学角度上突发奇想,创造出非凡的审美意蕴。诗歌中通感修辞的美学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造的艺术形象新颖奇特,二是达到了无理而妙的哲学境界。

(一)创造出新颖离奇的艺术形象

通感是主体的大脑对各种信息的融会贯通甚至是幻化、错觉之后而出现的不同感受之间的相互交融,表现在语言上,就会出现语言偏离,结果造成通感和客观现实不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通感所创造出的意象往往是独特的、新颖的、闪现出耀眼的光芒。

如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