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docx

部编六下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三【一等奖】.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教案为省级小学语文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一)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外貌的描写,感受李大钊同志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二)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和对比的表达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查阅资料,了解革命先烈的事迹。

二、教学准备

课件,革命烈士档案卡。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手法,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件事情,分别是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二)研读课文,感受英雄形象

1.根据要求,默读课文。(出示学习任务)

默读课文第八至第二十九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描写李大钊的句子,用“_____”画出来,并读一读,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李大钊。写下批注。

2.交流汇报。

(1)交流语段一。(出示句子)

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①预设。从“不慌不忙”的神态描写,感受李大钊的淡定、沉着。

②点拨。在危难时刻表现得非常沉着、冷静,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

预设:处变不惊。(相机板书:处变不惊)

③小结。面对一群魔鬼似的匪徒,李大钊却是那么从容不迫、处变不惊——我们可以把这些批注记在这句话的边上。

(2)交流语段二。(出示句子)

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袄,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①指名交流。

预设:从“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外貌描写中体会到李大钊遭受了敌人残酷的折磨,从“平静”这个神态描写的词语中体会到李大钊经历残酷折磨后依旧坚强,从“慈祥”一词中体会到他对亲人的爱。

②点拨。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大钊?

预设:坚贞不屈。(相机板书:坚贞不屈)

③小结。这段话中的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革命者在残酷的折磨下的坚贞不屈和平静的内心世界。

(3)交流语段三。(出示句子)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①指名交流。

预设:从“安定”和“沉着”这两个神态词,体会到李大钊不为个人情感所动摇,在法庭上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②小结。这种安定、沉着的神情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贞。

③指导学生读出英雄形象。语速放慢,读出坚定。

3.阅读补充资料,进一步体会人物品质。

(1)出示搜集的李大钊的资料。

李大钊被捕以后,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折磨,敌人惨无人道地用竹签敲进他的指缝里,最后竟剥去他双手的指甲。但他始终无所畏惧,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被捕的十多天,他受到多次审讯。

(2)学生默读。

(3)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了课文就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外貌描写,塑造了一位在危难时刻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从容赴死的英雄父亲形象。(相机板书:语言、动作、外貌、神态)

4.体会对比手法的妙处。

(1)听课文第十二、十三自然段录音。思考这部分描写是不是多余?

预设:不多余,这两段描写更加突出人物的品质。

(2)小结。敌人凶恶粗暴的言行与李大钊的沉稳严峻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烘托了人物的英雄形象。

(3)迁移。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也是采用了对比手法?

预设一:回答“我”问题的前后对比。父亲一向耐心回答“我”的问题,当“我”好奇地问父亲为何烧毁书籍和文件时,父亲严峻的态度与之前的慈祥形成鲜明对比。

预设二:与亲友对比。亲友劝说李大钊离开北京,而李大钊却坚定地拒绝——面对越来越危急的局势,亲友与李大钊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对待工作高度负责的革命精神。

预设三:与敌人对比。法官的怒气冲冲,李大钊的安定沉着,在正反人物的对比中,我们更加感受到李大钊并没有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显示了革命者的浩然正气。

5.小结。

对比手法的运用烘托了李大钊的英雄形象——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表达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中。(板书:对比手法)

(三)弄清“前后照应”,体会表达好处

1.引发思考。李大钊同志被害的消息传来后,“我们”全家人的表现怎样?

(1)学生自由读,圈画。

(2)交流。预设: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

(3)小结。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李大钊家人的无比悲痛。

2.引导发现。

(1)提问。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预设:前后都提到了父亲的遇难日——4月28日。

(2)小结。这种写法我们就叫“前后照应”。这样写,首尾连贯,使整篇文章显得非常紧凑,突出了作者一直把父亲被害的事牢记在心。(板书:前后照应)

3.迁移。找课文中与这两句话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句子)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1)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一:与第一句相照应的句子在第六自然段:“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解释了父

文档评论(0)

宝y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好文件大家想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