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基训练指南第2篇烧伤整形外科第1章基本理论17、烧伤的深度估计.docxVIP

三基训练指南第2篇烧伤整形外科第1章基本理论17、烧伤的深度估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基本理论

十七、烧伤深度估计

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三度四分法,即根据烧伤的深度分为I。、浅Ⅱ。、深Ⅱ。和Ⅲ。。2003年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会讨论认为,四度五分法更符合客观实际,即将原来的Ⅲ。烧伤分为Ⅲ。(全层皮肤烧伤)和Ⅳ。(伤及皮下、肌肉、血管、骨组织)。

(一)四度五分法的组织学划分

1.I。烧伤病变最轻。一般为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的损伤。有时虽可伤及棘状层,但生发层健在,故再生能力活跃。常于短期内(2~5日)脱屑痊愈,不遗留瘢痕。有时有色素沉着,但绝大多数可于短期内恢复至正常肤色。

2.Ⅱ。烧伤

(1)浅Ⅱ。烧伤:包括整个表皮,直到生发层,或真皮乳突层的损伤。上皮的再生有赖于残存的生发层及皮肤的附件,如汗腺管及毛囊等的上皮增殖。如无继发感染,一般经过1~2个周后愈合,亦不遗留瘢痕。有时有较长时间的色素改变(过多或减少)。

(2)深Ⅱ。烧伤:包括乳头层以下的真皮损伤,但仍残留有部分真皮。由于人体各部分真皮的厚度不一,烧伤的深浅不一,故深Ⅱ度烧伤的临床变异较多。浅的接近浅Ⅱ。,深的则临界Ⅲ。。但由于有真皮残存,仍可再生上皮,不必植皮,创面可自行愈合。这是因为在真皮下半部的网织层内,除仍存有毛囊、汗腺管外,尚分布着为数较多的汗腺,有时还有皮脂腺。它们的上皮增殖,就成为修复创面的上皮小岛。也因为如此,创面在未被增殖的上皮小岛被覆以前,已形成一定量的肉芽组织,故愈合后多遗留有瘢痕,发生瘢痕组织增殖的机会也较多。如无感染,愈合时间一般需3~4个周。如发生感染,不仅愈合时间延长,严重时还可将皮肤附件或上皮小岛破坏,创面须植皮方能愈合。

3.Ⅲ。烧伤系全层皮肤的损伤,表皮、真皮及其附件全部被毁。

4.Ⅳ。烧伤深及肌肉甚至骨骼、内脏器官等,故曾有人将烧伤深及肌肉、骨骼或内脏器官者定为Ⅳ。烧伤。早期,深在的Ⅳ。损伤往往被烧损而未脱落的皮肤遮盖,临床上不易鉴别。由于皮肤及其附件全部被毁,创面已无上皮再生的来源,创面修复必须有赖于植皮及皮瓣移植修复,严重者须行截肢术。

(二)四度五分法的临床表现

1.I。烧伤又称红斑性烧伤。局部干燥、疼痛、微肿而红,无水疱。3~5日后,局部由红转淡褐色,表皮皱缩、脱落,露出红嫩光滑的上皮面而愈合。

2.Ⅱ。烧伤

(1)浅Ⅱ。烧伤:局部红肿明显,有大小不一的水疱形成,内含淡黄色(有时为淡红色)澄清液体或含有蛋白凝固的胶状物。将水疱剪破并掀开后,可见红润而潮湿的创面,质地较软,疼痛敏感,并可见无数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表现为颗粒状或脉络状,伤后1~2日后更明显。在正常皮肤结构中,乳头层与网织层交界处有一血管网,称皮肤浅部血管网,并由此发出分支伸人每个乳头内。浅Ⅱ。烧伤时,它们扩张充血,故临床表现为颗粒状或脉络状血管网。浅Ⅱ。烧伤波及乳头层时,多为脉络状血管网,少有颗粒状。

(2)深Ⅱ。烧伤:局部肿胀,表皮较白或棕黄,间或有较小的水疱。将坏死表皮去除后,创面微湿、微红或白中透红、红白相间,质较韧,感觉迟钝,温度降低,并可见粟粒大小的红色小点,或细小树枝状血管,伤后1~2日更明显。这是因为皮肤浅部血管网已凝固,所见红色小点为汗腺、毛囊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所致。因此烧伤越浅,红色小点越明显;越深,则越模糊。少数细小血管,则系位于网织层内及网织层与皮下脂肪交界处的扩张充血或栓塞凝固的皮肤深部血管网。它们的出现,常表示深Ⅱ。烧伤较深。

3.Ⅲ。烧伤又称焦痂性烧伤。局部苍白,无水疱,丧失知觉,发凉。质韧似皮革。透过焦痂常可见粗大的血管网,与深Ⅱ度细而密的小血管迥然不同。此系皮下脂肪层中静脉充血或栓塞凝固所致,以四肢内侧皮肤较薄处多见。多在伤后即可出现,有时在伤后1~2日或更长时间出现,特别是烫伤所致的Ⅲ。烧伤,需待焦痂稍干燥后方才显出。焦痂的毛发易于拔除,拔除时无疼痛。若系沸水等所致的Ⅲ度烧伤,坏死表皮下有时有细小水疱,撕去水疱皮,基底呈白色,质较韧。

4.Ⅳ。烧伤黄褐色或焦黄或炭化,丧失知觉,活动受限,须截肢(指)或皮瓣修复。

不同深度烧伤的临床鉴别方法见表2—3。

文档评论(0)

医疗护理精品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中级卫生资格证持证人

专注医疗护理文档创作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中级卫生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