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培养深度思维》 论文.docx

《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培养深度思维》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培养深度思维

摘要:随着信息化2.0的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走向了深度融合阶段。本文纵观日常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的现状,探索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理解融合之意,探索融合之道、实施融合之法,从而探索在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的深度思维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信息化,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深度思维

基于一线教学的实际观察,发现很多课堂有了信息技术的“形”,而没有领悟运用信息技术的”魂”。信息技术套在课堂,用在课堂,而没有融在课堂。笔者将根据根据发现的融合问题,探索在信息化融合学科教学的环境下如何培养深度思维。

一、发现融合问题

(一)套在课堂

近年来笔者基于多媒体互动教室的信息化课堂、基于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和探究性学习课堂、基于VR/AR技术的智能化教学课堂、认知内化的翻转课堂的信息化课堂做横向、纵向、横切面的观察,发现相当一部分老师的课还停留在忽略学科本位,注重展示技术阶段。在学科特点、培养目标、课时目标、学情特点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技术,课堂上眼花缭乱,追求的信息化运用的价值只是停留在调动兴趣,刺激感官的浅层理解上。课堂看似民主,注重互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但其实还是身动、手动,而不是脑洞,老师对于技术运用的定位停留在展示技术功能层面,至于为什么要用?解决了什么问题?用和不用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三个问题没有深入思考,结果用得越多,课堂越是南辕北辙。这样的课,有了信息技术的“形”,而没有领悟运用信息技术的“魂”,信息技术只是套在课堂,没有发挥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的价值,反而成了枷锁,捆绑了教师的手脚。

(二)用在课堂

有的课堂虽然冠以信息化课堂之名,但实则没有发挥应用信息化有化学课教学之实,课堂上虽然用了技术,但只是用了,对于信息化辅助课堂教学,着力让学科核心素养的精准落地发挥的作用少之又少,多媒体只是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工具,只是方便了教师的教,而没有提升学生的学,演变成学生探索和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对课堂的辅助作用只在零零散散的教学内容呈现上显现,教师在授课时首先考虑的是展现技术的各项交互、个性化服务、数据统计分析等功能上,而实则没有对传统课堂发生结构型改变,这样的课是典型的行动在前,思考在后。一堂课,学生能走得多远,取决于教师的思考有多深。而在备课之初,教师对信息化的价值考虑,没有深度思维的参与,注定信息技术只是用在课堂,这样的课是信息化应用的课,而不是信息化与学科融合,乃至深度融合的课。

二、理解融合之意

从时间维度上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开始应用的萌芽期,到二十世纪初以网络和多媒体教学为主的建设发展期,再到以基础条件优化和普及应用为主的应用推进期,以至自2018年提出的信息化2.0,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期,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分别经历了起步、应用、融合乃至创新融合的发展阶段。当前处于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以及融合创新的历史交汇期,我国也处在不断摸索、实践、反思、提炼、推广、应用、总结阶段,各学者对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的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在早期,我国学者提出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何克抗教授认为,这个定义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不谋而合,并指出该定义包含的三个基本属性,分别为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的方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唯有紧紧抓住这三个基本属性,才有可能正确理解与把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与实质,从而为信息化服务于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精准落地,做有力保障。

三、探索融合之道

基于我国一线教学中发现的融合问题,诊断问题原因,深度学习与回顾我国信息化教育发展之路,透析在现阶段,互联网+环境下,基于对整个社会大环境下物联网、互联网发展,以及教师、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思考,探索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之道。

布鲁姆斯将思维的培养分类浅层思维和深度思维。浅层思维即记忆、理解、应用,深度思维是分析、综合、评价。而使用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方便老师的教,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而这里的学不仅仅是学习静态的知识,更是培养深度思维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自主建构概念。要达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深度思维,对老师的本学科专业素养有了极高的要求,既要对课标、课程、教材有通透的了解,又要对儿童心理、认知规律、元认知特点、情感特征、错误模型有通透的把握,在此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即运用信息技术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