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11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观察图片

2.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主要作品:《青玉案·元夕》《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点)

3.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5.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字多音字。

6.理解词语。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茅:矛字上边横撇要扁小、末端有一点,下边的横要长,竖钩的竖稍有弧度。

檐:左窄右宽,詹字要紧凑,厂字竖撇要长、下边的八字要小,言字上横最长。

翁:公字要扁、撇和捺分开,羽字稍宽、右边习字的折竖稍长、行笔有力。

赖:束字要窄、口字要扁、居中、下边撇长点要小,贝字的撇行笔要轻点有力。

剥:扁框上边两横要短、下横要长,下边与水字不同、竖钩左右四笔要紧凑。

四、品读释疑

1.清平乐·村居

【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2.你如何理解这首词的题目?

这是一首宋词,“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做词牌,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

3.前两句诗词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诗人开篇用白描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南农村的特色,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了特定的背景。接着讲老公公和老婆婆,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吴音,愈加显得温柔、有趣,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看出他们生活的愉快。

4.后两句刻画了哪些人物?重点刻画了谁?“喜”和“卧”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刻画了锄豆的大儿子,编鸡笼的二儿子,剥莲蓬的小儿子。重点刻画了小儿子。“喜”字不单解,作“喜欢”,它可以说是词的点睛之笔。小儿的顽皮和淘气,为这幅乡村图增添了更为样和更为温馨的气氛,使它霎时有了生机,有了光彩。“卧”字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儿和盘托出,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5.拓展提升

以《宿新市徐公店》和《清平乐·村居》为例,说一说诗和词的区别。

一、出现时间上: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诗从《诗经》开始就有。二、题目方面:诗是自由取题目的,词必须有词牌名。三、词最主要的特性是音乐性。四、形式方面:诗句式整齐划一,而词又叫长短句。五、风格意境方面:诗一般比较庄重,而词一般比较婉约。。

6.这三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热爱、羡慕与向往。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出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向往。

3.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古诗,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的资料理解了诗意,感受到诗人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热爱、羡慕与向往。

六、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一)》

板书设计:

文档评论(0)

小学教育之窗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小学教育之窗主要提供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教学设计定制服务;还提供小学各学科的教学计划及总结的定制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