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包括淡淡的喜悦与哀愁。

2.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来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3.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自然美与情感美的融合。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分析文中喜悦与哀愁交织的情感内涵。

-品味文章优美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营造独特的意境。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情感产生的背景和深层原因,探讨这种情感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典型意义。

-引导学生在对语言的赏析中,领悟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共同探究文章的深层意蕴。

4.比较阅读法:将《荷塘月色》与其他相关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和对同类文学作品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领略了月下荷塘的清幽之美。那如梦如幻的景色让我们流连忘返。然而,在这美景背后,作者的内心却有着复杂的情感。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究,去揭开作者情感世界的面纱,感受这篇散文独特的魅力。

(二)复习旧知(5分钟)

1.请一位同学简要概括文章第一部分(第1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开篇交代了作者夜游荷塘的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心里颇不宁静?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讨论内容,得出可能的原因,如社会的动荡、个人的遭遇等。

(三)深入探究作者情感(20分钟)

1.梳理情感脉络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思考这种情感变化的大致过程。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从不宁静到淡淡的喜悦,再到淡淡的哀愁的变化。

2.分析淡淡的喜悦

-提问: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喜悦之感?

-学生讨论后回答:在月下荷塘,作者暂时摆脱了尘世的纷扰,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与自由,所以感到喜悦。

-教师进一步引导:这种喜悦是纯粹的吗?有没有夹杂其他情感?

-学生思考后发现:这种喜悦中其实也透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无奈,只能在这短暂的独处中寻求片刻的解脱。

3.分析淡淡的哀愁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哀愁?

-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作者为什么会哀愁?

-学生讨论后回答:作者看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却感到自己的孤独寂寞;想起采莲的旧俗,如今却无福消受,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教师总结:作者的哀愁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抒发,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们精神上的迷茫。

(四)语言赏析(20分钟)

1.修辞手法的运用

-提问: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

文档评论(0)

136****67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