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西青管井井点降水施工方案含计算书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西青区[具体地点],总建筑面积为[X]平方米,包括[具体建筑名称及功能]等。基础形式为[基础类型],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地下水位较高,水位埋深约为[X]米,为确保基础施工的顺利进行,需采取有效的降水措施。
二、降水目的
1.降低地下水位,使基础施工在干作业条件下进行,避免基坑积水,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
2.增加边坡的稳定性,防止边坡塌方。
3.减少坑底隆起,避免对基础结构造成不利影响。
三、降水设计依据
1.《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2.地质勘察报告
3.现场实际情况
四、降水方案选择
综合考虑工程特点、地质条件及周边环境等因素,本工程采用管井井点降水方案。管井井点降水具有降水深度大、降水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能够有效满足本工程的降水需求。
五、管井设计与布置
1.管井管径
选用外径为[X]mm的钢管作为井管,内径为[X]mm,壁厚为[X]mm。
2.管井深度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及降水要求,管井深度设计为[X]米,井底进入含水层[X]米。
3.滤管设计
滤管采用缠丝滤管,外包滤网,滤网材质为[滤网材质名称],滤网孔隙率为[X]%,缠丝间距为[X]mm。
4.管井间距
管井间距根据计算确定,一般为[X]米左右,沿基坑周边均匀布置,确保降水效果的均匀性。
5.管井数量
根据基坑面积及降水要求,共布置管井[X]口。
六、管井施工工艺
1.施工准备
测量放线,确定管井位置。
准备好施工所需的材料、设备,如钢管、滤网、水泵等。
清理施工现场,平整场地。
2.成孔
采用钻机成孔,孔径为[X]mm。成孔过程中应注意控制钻进速度,防止塌孔。钻进至设计深度后,进行清孔,确保孔底沉渣厚度不超过[X]mm。
3.下管
将预先制作好的井管下入孔内,注意井管的垂直度,偏差不超过[X]%。井管下入到位后,在井管与孔壁之间填充滤料,滤料采用粒径为[X][X]mm的石英砂,填充高度至井口以下[X]米。
4.洗井
洗井的目的是清除孔内泥浆,疏通含水层,提高管井的出水能力。采用活塞洗井与空压机联合洗井的方法,洗井至水清砂净,含砂量不超过[X]%为止。
5.安装水泵
洗井合格后,安装潜水泵,水泵安装高度应满足降水要求,确保水泵正常运行。
七、降水计算
1.基坑涌水量计算
根据《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中的相关公式,采用潜水完整井公式计算基坑涌水量:
\[Q=1.366\frac{K(2HS)S}{\lg(R+r_0)}\]
其中:
\(Q\)基坑涌水量(\(m^3/d\))
\(K\)渗透系数(\(m/d\)),根据地质勘察报告,本场地含水层渗透系数\(K=[X]m/d\)
\(H\)含水层厚度(\(m\)),取\(H=[X]m\)
\(S\)降水深度(\(m\)),取\(S=[X]m\)
\(R\)降水影响半径(\(m\)),采用经验公式\(R=2S\sqrt{HK}\)计算,可得\(R=[X]m\)
\(r_0\)基坑等效半径(\(m\)),对于矩形基坑,\(r_0=\sqrt{\frac{A}{\pi}}\),其中\(A\)为基坑面积,计算可得\(r_0=[X]m\)
将各参数代入公式计算得:
\[Q=1.366\times\frac{[X](2\times[X][X])[X]}{\lg([X]+[X])}\approx[X]m^3/d\]
2.单井出水量计算
单井出水量采用经验公式计算:
\[q=65\pidl\sqrt[3]{K}\]
其中:
\(q\)单井出水量(\(m^3/d\))
\(d\)滤管外径(\(m\)),取\(d=[X]m\)
\(l\)滤管长度(\(m\)),取\(l=[X]m\)
\(K\)渗透系数(\(m/d\)),同前
将各参数代入公式计算得:
\[q=65\pi\times[X]\times[X]\sqrt[3]{[X]}\approx[X]m^3/d\]
3.管井数量计算
管井数量\(n\)按下式计算:
\[n=1.1\frac{Q}{q}\]
将\(Q=[X]m^3/d\),\(q=[X]m^3/d\)代入公式计算得:
\[n=1.1\times\frac{[X]}{[X]}\approx[X]\]
实际布置管井[X]口,满足计算要求。
4.水位降深计算
在基坑中心处的水位降深\(s\)按下式计算:
\[s=\frac{Q}{1.366K}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