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25年基于史料实证的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docx

2025年基于史料实证的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史料实证的乡土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借助乡土资源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已是很多一线历史老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中,教师需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该素养的具体要求,在史料搜集、价值评判、理性解释的过程中,合理地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从而达到服务教学、涵育素养的目的。

近年来,很多教师在一线教学中尝试将乡土资源融入课堂,以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但其中也存在种种不足:或者教学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史料;或者一边倒地鼓吹本地区的辉煌历史,反而使原本具有重要意义的乡土资源开发不能给日常的授课加分。所以,如何合理开发与运用乡土资源来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此文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点滴思悟。

一、搜集史料——史料实证的基石

首都师范大学张汉林教授等人曾说过:“历史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历史学家的思考建立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而搜集不同形式的史料便是第一步。好比侦探破案,首要任务便是搜集证据。反观我们的学生,他们却普遍缺乏主动搜集史料证据的意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史料实证进行了四个层次的水平划分,第一层次便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在解答某一历史问题时,能够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与该问题相关的史料。为了达成该层次的要求,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含山县在春秋时期有“吴头楚尾”之称。时至今日,境内仍保存了许多古迹,并留下了一些传说,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上新课之前,笔者让学生利用互联网等渠道搜寻有关伍子胥的史料。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和文献检索,学生很容易查找到《史记·伍子胥列传》、余邵鱼《列国志传》(第69回)、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2回)、天门皮影戏《伍子胥混昭关》、京剧《文昭关》等。另有《国语》《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战国策》《吕氏春秋》也有相关材料。傅斯年先生关于史料分类问题,认为以史料产生的时间为标准,史料可以分为原始史料和二手材料。据此,笔者又让学生对搜集到的各种史料进行了分类。这样的训练对提升学生史料辨析的能力很有好处。

二、辨析史料——史料实证的桥梁

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说:“如果历史学意味着科学历史学,我们必须把‘资料’读作证据。”由于各种限制,不同史料记载内容大不一样。诚如杜维运先生所言:“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疑,后患实无尽无穷。”所以,尽管史料“汗牛充栋”,但我们不能随意摘取一段作为证据,正如办案侦探在搜寻证据后还需判断证据的真伪。故而,我们还需“火眼金睛”,对搜集到的史料进行价值评判。“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到底是不是历史事实,笔者给学生呈现了以下史料:

材料一:伍子胥橐(口袋)载而出昭关,夜行而昼伏,至于水,无以饵其口,坐行蒲服,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阖庐(阖闾)为霸。

——《战国策·范雎至秦》

材料二: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楚国太子建之子)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

——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

材料三:行数日至昭关下,米胜苦劳不过,遂沾寒疾,不能前进。子胥甚忧,访医于道路之人,或者曰:“此山后有一老父,医名振世,号为东皋公,汝宜访治,则疾不日而瘳。”……东皋公寻思一夜,明日告员曰:“庄前有一双姓皇甫名讷者,乃吾平生之友,观其相貌,十分类于,得此人代为过关,被楚将所执,然后明辅方可乘虚而过。”

——余邵鱼《列国志传》

材料四:离昭关约六十里之程,偃息深林,徘徊不进。忽有一老父携杖而来,径入林中……老父曰:“吾乃扁鹊之弟子东皋公也……卧而复起,绕室而走,不觉东方发白。只见东皋公叩门而入,见了伍员,大惊曰:“足下须鬓,何以忽然改色?得无愁思所致耶?”……东皋公曰:“吾友复姓皇甫,名讷……教他假扮作足下,足下却扮为仆者,倘吾友被执,纷论之间,足下便可抢过昭关矣。”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师:伍子胥过昭关,不同时期的史料记载有何区别?

生:《战国策》提出了肩扛车载出昭关一说,《史记》没有过昭关的具体细节,《列国志传》和《东周列国志》记载了东皋公、皇甫讷帮助伍子胥过昭关一事。

师:你觉得哪一记载最不可信?请说明理由。

生1:《战国策》虽由西汉刘向整理,但多数资料成书于战国时代,离伍子胥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最近,所以它的记载最为真实。“一夜愁白了头”过于传奇,不可轻信。

生2:因为《列国志传》和《东周列国志》记载相似,所以东皋公、皇甫讷帮助伍子胥过昭关应该是历史事实。

学生争论激烈,观点不一。

师:史料是否可靠是判断某一事件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9****31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购买前请先付费阅读,避免购买错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