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论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
及其地域差异的影响
【中文摘要】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是文化
形成的基础,也是文化的加工对象。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及其地域差
异与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农
耕文化上的反映。
【关键词】中国农耕文化;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发生、发展于中国境内的中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但存在着东、西、南、北地域差异。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中国境内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结果。对中国农耕文化地域差异进行自然地理因
素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农耕文化地域差异的自然地理背景和
生态成因,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内涵。
中国农耕文化,不仅反映农耕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还渗透到与农
耕生产密切相关的生活层面,并折射出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的宗教信
仰、生活习俗等精神文化。本文仅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中国农耕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及地域差异的影响。
1中国农耕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拥有960万k
㎡,海陆兼备的国家。南起4°N附近的曾母暗沙;北至53°31′N
的漠河县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南北跨纬度近50°,直线距离约5
500km。西起73°40′E的新疆乌恰县的乌孜别里山口,东至135°
5′E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合流处。东西跨经度超过61°,直线距离
5200km。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广阔的地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孕育了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貌类型,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形成和发
展及其地域差异提供了基础条件。
1.1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烈,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
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烈,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和世界最大的大洋之间。在海陆热力差
异、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以及青藏高原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其他同
纬度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国家。中国气候
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降水从东南沿海向
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
中国内陆距海遥远,冬季风势力强大,影响范围广阔,同时西南
青藏高原又阻碍了印度洋水汽北上,中国气候又表现出强烈的大陆
性,与世界其他同纬度的国家和地区相比,具有冬季偏冷、夏季偏热,
气候年差较大,降水变率大等特点。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海陆影响差异较大,中国气候类
型复杂多样。从南到北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气候;
从东到西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早等地区;此外,在垂直方向
上还出现“山下百花山上雪”的景观。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是中国农
耕文化地域差异的前提。
1.2地势西高东低,地貌类型种类齐全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3级阶梯状下降。既有平均海拔5000m
的一级阶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也有海拔在1000~2000m,由
高原和盆地组成的第二阶梯;还有平均海拔在500m以下,由平原和
丘陵组成的第三级阶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种类齐全.既有山地、高
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常态地貌,也有山岳冰川、冻土、风沙、流
水、喀斯特及红层地貌等非常态地貌。这是平原农耕文化与山地农耕
文化差异的基础。
1.3生物、土壤起源古老,类型繁多
生物、土壤的发生和演化受气候和水热条件的制约。气候和水热
的时空分布决定了生物、土壤分布的时空分布。中国的生物和土壤起
源古老,而且类型繁多。中国复杂多样的气候和地貌类型,为生物土
壤的发生和演化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自北而南,植被类型由针叶
林逐渐变为针叶落叶阔叶林、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与
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与此相适应,土壤自
北而南由漂灰土逐渐变为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和砖红
壤等。与自然生态相适应的动物分布也呈现出南、北,东、西差异的
特点。由于第四纪冰期对中国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影响较小,中国的生
物、土壤不仅类型多,而且起源古老.纷繁多样的生物和土壤类型,
为农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中国独特的、差异明显的自然地理环境为中国农耕文化的创造和
演化提供了天然的平台,是中国文化地域差异的基础性条件,同时也
是中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原因所在。
2自然地理环境与中国农耕文化的萌芽
6亿多年前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地球上出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秩序美感.pdf
- 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pdf
- 解除买卖合同代理词.pdf
- 计算机图形学 DDA算法中点画线算法Bresen.pdf
- 计划评审技术的改进.pdf
- 计划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1].pdf
- 计算机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运用探析.pdf
-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三 运算器.pdf
-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及主要特征是什么.pdf
- 认知与认识的关系及特征.pdf
- 金融产品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积极适应市场风格,行为金融+机器学习新发现.pdf
- 交运物流2024年度投资策略:转型十字路,峰回路又转(2023120317).pdf
- 建材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板块持续磨底,重点关注需求侧复苏.pdf
- 宏观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之路.pdf
- 光储氢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复苏在春季,需求的非线性增长曙光初现.pdf
- 公用环保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电改持续推进,火电盈利稳定性有望进一步提升.pdf
- 房地产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聚焦三大工程,静待需求修复.pdf
- 保险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资产负债匹配穿越利率周期.pdf
- 政策研究2024年宏观政策与经济形势展望:共识与分歧.pdf
- 有色金属行业2024年投资策略报告:新旧需求共振&工业原料受限,构筑有色大海星辰.pdf
专注于文案的个性定制,修改,润色等。本人已有16年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文案功底,可承接演讲稿,读后感,任务计划书,营销方案等方面的工作。欢迎您的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