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杵成针》全文、翻译、赏析及考点解析.docxVIP

《磨杵成针》全文、翻译、赏析及考点解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磨杵成针》全文、翻译、赏析及考点解析

一、作者与典籍背景

1.史料源流与文本定位

《磨杵成针》典故最早见于宋代祝穆《方舆胜览·眉州》,明代郑之珍《目连救母·刘氏斋尼》亦有载,清代《警世通言》进一步演绎。其史料价值在于:①《方舆胜览》作为地理总志,载“李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逢老媪磨杵,问之,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为典故原始形态;②唐宋笔记体的“记事尚实”特质,使故事虽含劝诫意味,却以“人物对话+场景实录”呈现,避免说教感;③流传逻辑:因李白的文化影响力与“持之以恒”的普世主题,典故被纳入蒙学教材,成为激励勤学的经典范例。

本文拟唐宋笔记体的创作特点:①场景聚焦:以“山中逢老媪”单一场景展开,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符合笔记“记一事之始末”的笔法;②细节点睛:“磨杵”“问之”“感其言”等动作细节,使故事具象可感;③意蕴留白:不直接议论,借李白“卒业”的结局传递主题,体现“以事喻理”的表达习惯。

2.核心人物与时代背景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其“弃学—感悔—卒业”的转变,与史料记载的“少任侠,好剑术,后发奋读书”相符:①早年经历:李白少年时居蜀,曾入山读书,因心性跳脱一度弃学,符合典故中“未成弃去”的设定;②性格特质:其诗文中“豪放不羁”与“知错能改”并存,典故中“感其言”的反应,体现其感性与自省的一面;③文化象征:作为唐代文人的代表,其勤学故事更具示范意义,强化典故的说服力。

-老媪:身份不详,典故中以“普通劳动者”形象出现,其形象意义在于:①平凡中的不凡:以“磨杵作针”的反常行为,引发李白思考,体现“大道至简”的哲理;②劝诫者的匿名性:不具名的设定,使形象超越个体,成为“持之以恒精神”的象征,更具普遍性。

-时代语境:唐代“重学崇文”的社会风气——①科举制度完善: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学而优则仕”成为士人追求,勤学故事契合时代需求;②文化多元包容:民间故事与文人轶事相互交融,“磨杵成针”这类源于民间的典故,经文人记录传播,成为文化共识;③道教思想影响:“水滴石穿”“铁杵磨针”的坚韧理念,与道教“功成不捐”的思想相通,丰富典故的哲学内涵。

3.文化意义:“持之以恒”的精神符号

典故的文化价值在于构建了“小行为—大道理”的象征体系:①治学之道:以“磨杵成针”喻“勤学成才”,强调“功在不舍”——正如《荀子·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成为中国传统教育中“勤学”的核心隐喻;②处世之理:老媪“欲作针”的目标明确与“磨杵”的坚持,启示人们“凡事需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③认知转变:李白从“弃学”到“卒业”的转变,体现“顿悟源于生活体验”,印证“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对后世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二、原文呈现(拟唐宋笔记体,参《方舆胜览》校注,附字词注释)

李白少读书山中1,未成而弃去2。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3,白怪而问之?:“媪年几何??何为磨杵??”

媪曰:“吾年八十余?,欲磨杵作针?。”

白笑曰:“杵大针小?,磨之何时可成1??”

媪曰:“子何不知11!功到自然成耳12。吾日磨不辍13,终有成功之日1?;若半途而废1?,虽小针亦不可得也1?。”

白闻之,愧甚1?,遂还山卒业1?,终成一代诗仙1?。

1少:年少时;读书山中:在山中读书(李白少年时曾居四川青莲乡,有入山读书的经历)。

2未成:没有完成学业;弃去:放弃(学业)离开。

3逢:遇见;老媪(ǎo):年老的妇女;方:正在;铁杵(chǔ):铁棒(“杵”指舂米或捣物的棒,多为木质,此处为铁制,更显磨针之难)。

4怪:感到奇怪(形容词作动词);问之:问她(“之”代指老媪)。

5年几何:年纪多大(“几何”指“多少”)。

6何为:即“为何”,为什么(宾语前置)。

7八十余:八十多岁(“余”指“多”)。

8欲:想要;作针:做成针。

9杵大针小:铁棒大,针小(对比突出磨针的艰巨)。

10何时可成:什么时候能做成。

11子何不知:你怎么不知道(“子”对人的尊称,“你”)。

12功到自然成耳:功夫到了自然会成功啊(“耳”表语气,相当于“啊”)。

13日磨不辍:每天磨个不停(“日”指“每天”,名词作状语;“辍”指“停止”)。

14终:终究、最终。

15若:如果;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完成就停止(“废”指“停止”)。

16虽:即使;不可得:不能得到。

17闻之:听到这话(“之”代指老媪的话);愧甚:非常惭愧(“甚”指“非常”)。

18遂:于是、就;还山:回到山中;卒业:完成学业(“卒”指“完成”)。

19终成:最终成为;一代诗仙:一代诗歌领域的仙人(李白被誉为“诗仙”)。

三、白话翻译

李白年少时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离开

文档评论(0)

ziliaoguai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 K12 同步 / 拔高资料 + 职业考试备考干货!精选高频考点、真题解析、专题讲义,内容适配考点,助力学生提分、考生高效备考。资料更新及时,按需选品,帮你备考少走弯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