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精神护理人员职业倦怠预防课件.pptxVIP

2025 精神护理人员职业倦怠预防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前言演讲人

目录01.前言07.健康教育03.护理评估05.护理目标与措施02.病例介绍04.护理诊断06.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08.总结

2025精神护理人员职业倦怠预防课件

01前言

前言站在精神科护士站的窗前,看着凌晨三点还在走廊巡视的小刘——她入行时总把护士服熨得笔挺,发梢沾着茉莉香包的味道,现在却眼神涣散,白大褂口袋里塞着半盒褪了色的抗焦虑药。这场景我太熟悉了:过去十年里,我带过12批新护士,目送其中4人因职业倦怠离职,7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耗竭。今天要和大家聊的“职业倦怠预防”,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是我们每天踩着晨光进病房、熬着夜写护理记录时,必须握在手里的“心理盾牌”。

精神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让我们比普通科室护士更早触碰到职业倦怠的边缘:面对认知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要一边安抚一边保护;听着抑郁症患者重复“活着没意思”的倾诉,共情到深夜失眠;还有永远对不上的排班表、家属质疑时的委屈……这些“日常”像细沙,一点点填满心理容器,直到某天“啪”地裂开——这不是脆弱,是长期高压下的必然反应。2023年中国精神卫生护理协会的调查显示,83.7%的精神科护理人员存在中度以上职业倦怠,其中35岁以下群体检出率高达91.2%。数据背后,是一个个像小刘这样的鲜活个体。

前言所以今天的课件,我不想只讲概念,想带着大家“回到现场”:从一个真实案例出发,拆解职业倦怠如何发生,再一步步学会“识别-评估-干预-预防”的全流程。毕竟,我们护佑患者的心灵,更要守护彼此的“护理初心”。

02病例介绍

病例介绍先和大家分享我们科“小张”的故事。2019年她入职时,我是带教老师。那时候的小张,查房时会蹲下来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平视说话,给躁狂发作的患者递水时会用掌心托着杯子防摔,连护理记录都写得像日记:“今天王奶奶拉着我的手说‘闺女像我孙女’,原来被需要的感觉这么暖。”

变化从2022年开始。那年科室收治病患量同比增加40%,原本12人的团队有3人休产假、2人调岗,小张的排班从“做五休二”变成“做六休一”,夜班频率从每月4次涨到8次。起初她还咬着牙说“能扛”,但慢慢出现这些迹象:

晨间交班时眼神发直,我问“昨晚3床患者睡眠如何”,她愣了5秒才答“应该…还行?”

给患者发药时漏了2次,第一次是忘记给焦虑症患者发劳拉西泮,第二次把抗精神病药剂量弄错(好在被同事及时发现);

病例介绍从前下了夜班还会和我们去喝奶茶,后来一下班就把自己关在宿舍,周末聚会也总说“累,不想动”;有次听到她在更衣室小声哭,问她怎么了,她说:“我现在看见患者就烦,明明知道不该这样,可就是控制不住。”2023年3月,小张在处理一位冲动伤人患者时,被抓挠后突然瘫坐在地上哭着喊“我不干了”。我们这才意识到:那个眼里有光的小张,被职业倦怠“击中”了。010203

03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小张的案例不是个例。要预防职业倦怠,首先得学会“精准识别”——就像我们评估患者病情时要观察生命体征、精神状态一样,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评估,也需要系统的“指标体系”。

评估工具选择目前最常用的是“马氏职业倦怠量表(MBI)”,针对服务行业的版本包含3个维度:

情绪耗竭(EmotionalExhaustion):核心指标,表现为情绪资源过度消耗,如“工作让我感到身心俱疲”“下班后完全不想说话”;

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对服务对象情感疏离,如“我开始用冷漠的态度对待患者”“觉得患者的问题都是自找的”;

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PersonalAccomplishment):自我价值感下降,如“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对患者没帮助”“同事说我进步了,我只觉得是客套”。

我们科从2024年起每月做一次MBI简易测评(10道题,5分钟完成),小张2022年12月的得分是:情绪耗竭28分(临界值27分)、去人性化15分(临界值12分)、个人成就感8分(临界值16分)——这已经是“中度倦怠”的预警信号。

动态观察要点除了量表,日常工作中的“行为线索”更值得关注。我总结了“三看”:

看状态:交接班时是否眼神呆滞、反应迟缓?操作时是否频繁出错(如配药剂量错误、漏记护理记录)?

看社交:是否从“科室活跃分子”变成“独来独往”?同事约饭、团建是否总找借口推脱?

看主诉:是否常说“累”“没意思”“不想干了”?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失眠、肠胃不适)?

小张在倦怠初期,就出现了“操作失误增多”和“社交退缩”,但当时我们以为是“工作压力大”,没意识到是职业倦怠的前兆。这也提醒我们:评估要“早”,要“细”,不能等“爆发”了才重视。

04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基于评估结果,结合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职业倦怠的护理诊断需要聚焦“个体-环境”的双向影响。以小张为例,我们的诊断如下:

主要诊断情绪耗竭与长期高工作负

文档评论(0)

sxgvvvvv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