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诊疗指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麻疹诊疗指南

一、病原学特征

麻疹病毒(Measlesvirus,MeV)属于副黏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为单股负链RNA病毒,无分段,基因组长度约16kb。病毒颗粒呈多形性,直径约120-250n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分布两种糖蛋白:血凝素(H蛋白)和融合蛋白(F蛋白)。H蛋白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主要受体为CD150/SLAM,其次为Nectin-4和CD46),F蛋白促进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完成病毒入侵。

麻疹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56℃30分钟可灭活,对紫外线、乙醚、氯仿等脂溶剂敏感;耐寒耐干燥,-70℃可长期保存,冻干状态下可存活5年以上。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2小时,在流通空气中或阳光下迅速失去活力。

二、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自潜伏期末(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均具有传染性,若合并肺炎则传染期延长至出疹后10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排出的病毒颗粒可形成气溶胶,经空气传播至2米范围内的易感者;亦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毛巾、玩具)间接传播,但概率较低。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未接种麻疹疫苗且未患过麻疹者感染后90%以上发病。6月龄以下婴儿因母传抗体保护(来自接种过疫苗或患过麻疹的母亲)较少发病;接种麻疹疫苗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保护率约95%,但部分人群可能因免疫失败或抗体衰减仍存在感染风险。

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在疫苗普种前,麻疹呈周期性流行(每2-3年一次),儿童为主要发病群体;疫苗普及后,发病年龄呈现“双向移位”趋势:小年龄组(<8月龄,母传抗体不足)和大年龄组(≥15岁,疫苗接种史不详或未加强免疫)病例比例上升。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麻疹病程分期

1.潜伏期:6-21天(平均10-14天),接触高剂量病毒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缩短至6天。潜伏期内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已在局部淋巴结复制,后期(出疹前1-2天)可检测到病毒血症。

2.前驱期(卡他期):持续3-4天,以“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特征性黏膜斑”为典型表现。

-发热:多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体温逐渐升高至39-40℃。

-上呼吸道症状: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部分患者出现声音嘶哑。

-结膜炎: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水肿,分泌物增多。

-Koplik斑(麻疹黏膜斑):为前驱期特异性体征,于发热2-3天后出现,位于双侧第一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直径0.5-1mm,白色或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初起时仅数个,1-2天内迅速增多,可融合成片状,出疹后1-2天消退。

3.出疹期:发热3-4天后开始出疹,此时体温进一步升高(可达40℃以上),症状加重。

-出疹顺序:始于耳后、发际,24小时内波及前额、面颈部,次日蔓延至躯干和四肢,第3天达手掌和足底。

-皮疹形态:初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随出疹进展,部分皮疹可融合成暗红色,尤其在面部、颈部等部位。

-伴随表现:出疹时全身症状加重,咳嗽加剧,可出现腹泻、呕吐;肺部可闻及干啰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粗。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先出先退),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减轻。退疹后局部皮肤遗留浅褐色色素沉着(1-2周后消退),伴细小糠麸样脱屑(持续1-2周)。

(二)非典型麻疹表现

1.轻型麻疹:多见于接种过疫苗或接触过被动免疫(如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患者。表现为发热轻(<39℃),前驱期短(1-2天),Koplik斑不典型或缺失,皮疹稀疏、色淡,消退快,无并发症。

2.重型麻疹:多见于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的患者,分为以下3型:

-中毒性麻疹:持续高热(>40℃),伴谵妄、抽搐、昏迷,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出血性皮疹),常伴循环衰竭。

-休克性麻疹:起病急骤,高热或体温不升,皮疹未透发即隐退或呈出血性,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

-出血性麻疹:皮疹为瘀点、瘀斑,可伴鼻出血、呕血、便血等全身出血表现,多因DIC或血小板减少所致。

3.成人麻疹:近年发病率上升,特点为高热(>40℃)持续时间长(可达7-10天),卡他症状重(咳嗽剧烈、结膜炎明显),Koplik斑持续时间长(可达7天),皮疹密集且多伴脱屑,肝损害(ALT升高)常见,易并发肺炎、脑炎。

4.免疫抑制患者麻疹:如HIV感染者、恶性肿瘤放化疗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可无Koplik斑,皮疹稀疏或缺失,病毒血症持续时间长,易发展为巨细胞肺炎(肺组织中可

文档评论(0)

yclsb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