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课程:初中历史
教材: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
章节: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后期至胜利阶段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全民族坚持抗战、中共七大召开、战略反攻与日本投降以及抗战胜利的意义。本课上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斗争历程,下启战后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在教材中起到总结升华的作用。通过展现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不同表现、各族各界人民的共同抗敌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教材强化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主题,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有助于学生理解抗日战争作为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意义,并为后续学习新中国成立和人民解放战争奠定思想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如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具备初步的民族情感认知。初中生形象思维较强,对英雄人物和具体事件感兴趣,但对复杂历史背景和政治概念理解较弱。本课重点在于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内涵、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及抗战胜利的意义,难点是认识统一战线下的多阶层参与和国共合作与摩擦并存的局面。需引导学生通过图片、题词、史事等材料感悟抗战精神,提升史料分析与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全民族抗战的史实及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等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和群众史观。
【时空观念】通过梳理1937—1945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的重大事件,结合地图与时间轴,使学生掌握抗战后期的关键史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脉络。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皖南事变相关史事、周恩来题词等一手资料,使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辨别史实真伪,形成“论从史出”的基本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解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张自忠、左权等英烈事迹及各族人民共御外侮的壮举,使学生感悟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敌后抗战、中共七大
难点:国共合作与摩擦、全民族抗战的内涵、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课堂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广播音频片段(模拟音效),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历史时刻;随后展示图片,提问激发情感共鸣。
【展示材料】
▲民众在街头庆祝日本投降,挥舞着国旗,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
“十四年的苦难与牺牲,终于等来了这一天。人们哭着喊着,把帽子、报纸抛向天空,好像重获新生。”——《申报》1945年8月16日报道
【提出问题】
如果你就在那天的人群中,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你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你觉得是什么让中国军民能坚持打完这场漫长又艰难的战争?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代入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抗战胜利来之不易的初步认知,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走向理性思考,为探究抗战胜利的原因与意义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全民族坚持抗战
全民族坚持抗战
【教师活动】
材料1: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日本大本营内部会议记录显示:“当前战线过长,兵力分散严重,后方补给困难,必须调整对华策略。”——《日本外务省档案·中国事变处理方针》
材料2:1940年1月,汪精卫在与日本代表会谈时称:“中日应共建东亚新秩序,实现和平共荣。”——《汪精卫集团降日谈判纪要》(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
![]
▲周恩来的题词
问题:结合材料和图片,思考:日军为何改变侵华策略?这种变化对中国政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讨论,填写“日军策略变化影响分析表”(表格包含“背景—策略—表现—影响”四栏),并派代表展示小组结论。重点分析汪精卫叛国与皖南事变之间的联系。
【教师活动】
从材料1可见,日军因战线拉长、兵力不足、资源紧张,难以维持全面进攻,因此由“军事为主”转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这一转变导致中国内部出现分裂危机。
汪精卫作为国民党高层,受日本诱降影响,公开投敌,于1940年3月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这是中华民族抗战中的重大背叛事件。
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1941年发动“皖南事变”,围歼北移的新四军部队。图片中周恩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表达了中共对国民党破坏抗战团结的强烈抗议。
但中国共产党并未退让,坚决回击,在苏北重建新四军军部,并通过舆论揭露真相,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总结知识点:
日军因战线过长、资源紧张,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汪精卫叛国投敌,建立伪国民政府,成为汉奸政权代表。
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坏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坚决斗争,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真相,坚持抗战。
【设计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1).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2课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3课 五四运动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4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23课 内战爆发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1课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docx
- 初中历史部编版(2017)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