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生活的舞台——中国建筑艺术》教学有感.docxVIP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生活的舞台——中国建筑艺术》教学有感.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1

苏少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第1课《生活的舞台——中国建筑艺术》教学有感

备好这堂《生活的舞台——中国建筑艺术》时,我特意从家里带来了祖父传下来的那只木雕斗拱模型。它算不上精致,边角甚至有些磨损,但当我把它放在讲台上,九年级学生们原本略显涣散的目光一下子聚拢过来,课代表小宇还忍不住伸手想碰,又轻轻缩了回去,这个细微的动作让我心里一暖——比起PPT上精致的图片,实物总能更快拉近距离。

开课之初,我没有直接讲“庑殿顶”“歇山顶”的区别,而是播放了一段自己剪辑的视频:清晨的苏州园林里,阳光透过花窗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前,老人正坐在土炕边纳鞋底;皖南古村落的马头墙下,孩童追着蝴蝶跑过青石板路。视频最后定格在故宫太和殿的屋檐,我问学生:“如果把这些建筑当成舞台,你们觉得上面在上演怎样的生活故事?”原本安静的教室立刻热闹起来,小欣说园林像江南女子的闺房,藏着细腻的心事;小浩则觉得窑洞是陕北汉子的酒坛,装满了朴实的日子。这种从生活体验切入的方式,比直接灌输建筑术语更有效,正如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我要做的就是为他们搭建连接已知与未知的桥梁。

讲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分组,用桌上的彩纸、树枝、黏土,为“北方草原”“南方水乡”“西部山地”设计一座小房子。有个小组在设计草原建筑时,特意把屋顶做得倾斜度很小,还在周围插了几棵矮树,组长解释说:“草原风大,屋顶平一点不容易被吹翻,矮树能挡住风沙,还不影响看远处的牛羊。”这个回答让我惊喜,他们已经学会从生活需求出发思考建筑设计,而不是单纯追求美观。我趁机补充了“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告诉他们中国古人早就懂得让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就像陕北窑洞利用黄土的保温性,既冬暖夏凉,又节约材料。看着学生们若有所思的样子,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美术课从来不是孤立的技艺传授,而是要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发现美、理解美。

不过课堂上也有小插曲。在分析故宫中轴线布局时,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男生突然问:“老师,为什么古代建筑都要讲究对称?不对称不是更有创意吗?”这个问题让我愣了一下,随即意识到这是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的好机会。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大家观察教室的布局,再想想家里的房子,有没有对称的设计。学生们很快发现,教室的门窗、桌椅摆放大多对称,家里的客厅也常是沙发对着电视,对称让人感觉稳定、整齐。我接着说:“故宫的对称布局,不仅体现了古代帝王对秩序的追求,也符合人们对稳定生活的向往。但不对称的建筑也有很多,比如苏州园林里的曲桥、假山,它们的不规则反而营造出自然灵动的美。美没有固定的标准,关键是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生活需求和文化背景。”那个男生听完,轻轻点了点头,后来在课堂小结时,他还主动分享了自己对“对称与不对称”的理解,这让我明白,课堂上的“意外提问”往往是教学的闪光点,只要耐心引导,就能让学生在思辨中深化对美的认知。

下课前,我让学生们每人写一句对中国建筑艺术的感悟,贴在教室后面的“美术角”上。有个学生写道:“原来我们身边的老房子里,藏着这么多生活的智慧,以后我要多留意家门口的建筑。”这句话让我心里满是感动。教美术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美术课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画出多么完美的作品,而在于培养他们感知生活之美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看到故宫的宏伟,还是家乡的老房子,都能想起曾经在课堂上感受到的那份温暖与力量。就像那只木雕斗拱模型,它承载的不仅是建筑知识,更是我希望传递给学生的——对生活、对文化的热爱。

这堂《生活的舞台——中国建筑艺术》,与其说是我在教学生,不如说是我们一起在生活中探寻美的踪迹。未来的教学路上,我还会带着这份初心,和学生们一起,在美术的世界里感受生活的温度,发现更多藏在日常里的艺术惊喜。

文档评论(0)

美在当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