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电影学院专业艺术基础理论艺术概论考研真题及答案.docxVIP

2025北京电影学院专业艺术基础理论艺术概论考研真题及答案.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北京电影学院专业艺术基础理论艺术概论考研练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32分)

1.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命题,指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以精神创造为核心的特殊生产活动。它既遵循一般生产的规律(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又具有精神生产的独特性:其一,创作主体的能动性,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劳动将客观世界转化为审美意象;其二,产品的非物质性,艺术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情感体验与观念表达,而非物质载体(如电影拷贝的价值远低于其承载的叙事与美学);其三,消费的参与性,艺术接受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观众通过想象完成意义再生产(如观众对《流浪地球2》中“集体主义”主题的不同解读)。电影作为典型的艺术生产形态,其工业化流程(剧本开发、拍摄、后期、发行)与作者表达(导演风格)的矛盾统一,集中体现了艺术生产的双重属性。

2.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艺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指艺术作品中能唤起审美情感的线条、色彩、体积等形式要素的组合关系。“意味”指向超越具体物象的审美体验,是人类对终极实在的直觉把握;“形式”则是这种意味的载体,需摆脱功利性与再现性。以电影为例,希区柯克《迷魂记》中旋转楼梯与主观镜头的结合,通过倾斜构图与变速运动的形式组合,直接引发观众眩晕、焦虑的纯粹审美情感,而非依赖剧情推进;张艺谋《影》中青灰色调、对称构图与水墨留白的形式语言,其“意味”超越了三国背景的历史叙事,指向中国传统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哲学体验。该理论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为现代艺术(包括现代电影)的形式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3.典型与意境

典型(典型人物、典型环境)是西方现实主义艺术的核心范畴,指通过个性化、特殊性的艺术形象,概括社会生活本质规律的美学形态。如《活着》中福贵从地主到农民的命运变迁,以个体遭遇折射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剧烈转型,其“典型性”在于“这一个”的独特性(福贵的乐观与麻木)与“这一类”的普遍性(时代洪流中的小人物)的统一。

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范畴,指艺术形象与审美情感交融形成的虚实相生、余韵悠长的审美境界。如《刺客聂隐娘》中空镜头里的竹林、细雨、孤鸟,通过留白式构图与缓慢节奏,营造出“韵外之致”的禅意空间,观众需调动想象填补画面外的“象外之象”。二者区别在于:典型重再现与写实,强调对现实本质的揭示;意境重表现与写意,强调对审美体验的超越;典型以“形神兼备”为目标,意境以“超以象外”为追求。

4.艺术直觉

艺术直觉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直接把握对象审美特性的心理能力,表现为不经过逻辑推理的瞬间领悟。其特征包括:其一,非逻辑性,如李安在构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时,看到海上浮岛的瞬间直觉到“信仰与生存”的主题,而非通过理论推导;其二,情感性,直觉伴随强烈的情感反应(如塔可夫斯基拍摄《镜子》时对童年记忆的直觉捕捉,本质是对时间流逝的情感共鸣);其三,创造性,直觉突破常规认知,发现事物的审美价值(如贾樟柯用手持镜头记录县城街角的日常,通过直觉将“琐碎”转化为“时代切片”)。艺术直觉与理性并不对立,而是长期积累(生活经验、艺术训练)后的“顿悟”,如王家卫拍《重庆森林》前积累的都市观察与剪辑经验,最终通过直觉凝聚为“凤梨罐头”“加州梦”等经典意象。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如何理解艺术与政治的关系?结合电影实例说明。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是复杂的动态互动,既非简单的“决定与被决定”,也非绝对的“对立与超脱”,可从三层面分析:

第一,政治影响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会渗透到艺术创作中,如20世纪50年代中国“十七年电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通过阶级叙事、英雄形象传递革命意识形态;同时,政治也推动艺术形式创新,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的快速剪辑与冲突构图,本质是为了强化革命宣传的感染力。

第二,艺术反作用于政治。艺术通过情感共鸣影响公众政治认知,如《我不是药神》以白血病患者的个体困境,引发对医保政策的社会讨论,推动相关法律调整;艺术也可批判政治,如科恩兄弟《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用西部片外壳解构“美国梦”的意识形态神话。

第三,艺术具有相对独立性。优秀艺术能超越特定政治语境,获得永恒价值。如《辛德勒的名单》虽涉及二战犹太屠杀的政治背景,但其核心魅力在于对“人性救赎”的探讨,跨越了意识形态差异;《霸王别姬》通过程蝶衣的悲剧,既反映了政治运动对个体的压迫,更触及“人生如戏”的存在主义命题,使其在不同政治语境中都能引发共鸣。

总之,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是“渗透而不依附,影响而不决定”,关键在于艺术家能否将政治命题转化为审美体验(如《流浪地球》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理念,转化为“带着地球流浪”的史诗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