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上)河南省南阳六校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VIP

2025-2026学年(上)河南省南阳六校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牟钟鉴(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

陈来(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感谢两位学者接受邀请。今天我们是儒道“对”话,而不是学者“谈”儒道。我想强调的是,既然是对话,就难免有论辩、有交锋。这种碰撞是读者和我都想看到的。首先请问,先有道还是先有儒?

陈来:儒道关系历史悠长。春秋末战国初,显学是儒墨,道家因不游学诸侯、不聚徒讲学,并非显学,而讲学是孔子首创。汉初道家成为显学,甚至超越儒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彼时儒道对立格局形成,但后续发展中互补性凸显。冯友兰先生提及,魏晋部分道家趋近儒家,宋代部分儒家靠拢道家,可见二者并非完全对立,冯先生自身亦是儒道互补,曾有“冯老道”之称。他认为道学是吸收道家思想的新儒家,古典儒家功利性强、超脱不足,道家则偏玄虚、不够现实,故当被问“是否最喜欢儒家”时,他答“最喜欢道学”。

牟钟鉴:至今仍有人将中国文化仅归为孔子与儒学,忽视道家传统。实则中国文化是阴阳之学,儒与道便是阴阳的两面,缺一不可。近代魏源最早提出此观点,林语堂亦言儒道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冯友兰在《新原道》中,将“极高明而道中庸”视为中国哲学精神——“极高明”的玄虚与超越精神,道家贡献最大;“道中庸”的现实主义与入世精神,儒家贡献最著,二者统一构成中国哲学核心。

陈来:我认同儒道阴阳互补的观点,文化发展本就是对立统一的过程,一阴一阳既是宇宙规律,也是文化规律。但需强调,逻辑上有正题才有反题、有肯定才有否定、有阳才有阴,不能说否定或说阴先出现。

主持人:儒家对“三代”持肯定弘扬态度,道家则是批判态度,可道家批判的尺度又源于肯定,且老子的“肯定”似早于儒家,这一“先”在何时?

牟钟鉴:老子开创的“道”根源深厚,其思想或较多保留母系氏族文化遗风,具平等性与古朴性,常用“谷神”“玄牝”等女性词汇形容大道母体性,有学者认为老子哲学是女性智慧的升华,而儒家文化偏向男性文化。司马迁《史记》记载老子比孔子大20—30岁,孔子向老子问礼亦有典籍佐证,老子批判的是礼乐文化的缺点,非针对孔子。

陈来:若以“一阴一阳之谓道”喻儒道,儒家为阳、道家为阴是合理的。但将老子思想溯源至母系社会,目前缺乏明确线索;而儒家继承夏商周三代文明,线索清晰。老子与孔子作为历史人物是同时代的,学界通常认为现存《老子》文本体系完成于战国前期,中国哲学史先讲孔子,因司马迁已难厘清《老子》作者。儒道对立统一的格局,已成为中国文化基因,冯友兰就以李白(道)、杜甫(儒)为例,说明二者代表的文化倾向。

主持人:中华文明靠什么发展至今?

陈来:儒家在中华文明传承中作用关键。三代文明体现在“六经”,其传承动力源于孔子及其门人——他们以强烈的文化自觉,传承、总结、发展、提升“六经”,让中华五千年文明未间断。老子批判“礼”的流弊,但“礼”是文明的重要形式:喝开水、饮茶皆属“礼”,它标志人摆脱自然状态,凝结文化进步。儒家重视“礼”,主张文明向前发展,且注重群体性,研究群体生活规则,为中华民族在广疆域、多人口下长期延续提供了社群智慧。此外,儒家人生观强调刚健有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能推动人积极克服困境,通过“立功”实现物质与精神满足,助力文明发展。

牟钟鉴:儒家的文化自觉,部分源于道家的存在。道家对儒家既有外部批判提醒,也有内部营养输送——文化发展既需动力系统,也需调节制约系统,道家的批判更具根本性。同时,道家为社会提供了宽容性:仅靠儒家的凝聚力不够,大群体中需允许个人自由发展,民众才愿留在共同体中。如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过度强调“公”,压抑“私”与个体创造性,而道家能给予个体相对自由的空间。

陈来:道家“无为”确有价值,庄子虽更具出世色彩、隐士性格,但在形而上学与精神境界层面有深入探讨,还将哲学与艺术结合,在美学领域贡献超过儒家,《红楼梦》提及的美学传统便源于道家脉络。不过,儒家对“无为而治”并非否定,孔子曾言“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只是儒家秉持现实主义,认为“无为”难实现,故更重从现实出发经世济民,难免让人“累”,而道家恰能补充这一点。

牟钟鉴:道家“无为”蕴含深刻智慧,并非消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以柔克刚”,柔是韧性,能赋予生命厚度与弹性,可成为策略学的理论支持。且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多是儒道互补:冯友兰先生虽以儒家立场积极研究儒学、受批判最多,却能从容泰然;张岱年先生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感,逆境中也能默默调整、坚持做事,这种调节精神正来自道家。反观梁巨川、王国维,便因缺少道家修养,在困境中选择极端方式。

主持人:儒家自身能否产生超越性的东西?

陈来:早期儒家侧重现实入世,经儒释道融合后,宋元明清道学已吸收大量超越性内容——它不仅从佛道汲取理论思维,还提升了人生境界,成为“新儒家”。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注中高考语文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15年深耕,专注中高考语文资料收集整理!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