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太阳——“我”的理想.docVIP

【毕业论文】太阳——“我”的理想.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题】太阳——“我”的理想 ——海子其人其诗 【作者】张前伟 【关键词】?海子??诗人??诗歌??人类精神 【指导老师】梁 平 【专业】中文 【正文】 引言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海子《夜色》 海子(1964-1989),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人,本名查海生。1979年至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之间的一段火车慢行道上卧轨自杀,年25岁。 海子是当代诗坛上一位重要的诗人,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重要代表人物。海子大学时代开始写诗,海子在7年中,尤其是1984年至1989年的5年时间里,写下了250余首抒情诗和7部长诗(即《太阳七部书》)。由西川整理,于1987年出版的《海子诗全编》厚达900页,基本上涵盖了海子的所有诗歌。海子是一位天才诗人,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个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歌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从大的方面来讲,海子的诗作分为鲜明的两块,以86年为界,前一块是《河流》、《传说》和《但是水,水》三篇和在此期间写的一些短诗,基本上是从本民族的传统中取材,精神上也趋向东方的水性、母性,后一块是以《太阳》七部书为代表的,以及此间写的短诗,从其他民族的经典文献(如《旧约》,印度两大史诗,荷马史诗)中取材,精神上呈现出火性,父性的特征。 海子从1984年起写下了不朽的名篇《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之后进入了五年天才的生涯,近300首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厚重的力量,是对中国新诗的巨大贡献。海子耗费全部心血要写的一部总名为《太阳》的“大诗”,更是一部煌煌巨著。 本文的第一部分结合海子的农村生活介绍海子的“麦地”诗歌和“死亡”诗歌;第二部分通过海子爱情和爱情诗的引导而对海子的史诗进行介绍;第三部分介绍海子的诗歌精神。 一、生命的挣扎 “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生存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需思考的问题,对于海子,他思考得更多,以至用生命来证明生存的价值。 海子于1964年生于安徽农村,那个时代,物质生活还极不发达,尤其是农民,填饱肚皮成了农民苦苦奋斗和挣扎的目标,海子从小就明白这个道理,海子的母亲回忆:“上小学时,每次放学回家后一放下书包就帮家里干活。干完后就又急着读书,从来没有闲耍过。上了中学。海子开始住校,吃学校食堂,家里穷,没钱买饭票,他是从家里背着粮到学校食堂入伙,杂粮就家带去的腌菜。可他还和小时候一样,星期六中午一放学回家,插秧,割麦,打稻……他那个年龄能派上的活,他都干,一天挣两个工分。”?对填饱肚皮,即生的渴望。海子有了深切的体会。 海子的这种“生”实际上已经上升到了改变家人处境的地步,而且这种“生”已经凌驾于个人生命之上,而这种“生”归根结底仅仅是为了粮食;从海子的诗中,可以找到贫穷的印迹,《新娘》:“故乡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和以后许许多多日子/许许多多告别/被你照耀。”?这首诗写出了农村生活的贫穷。海子那些以“麦子,麦地”为题目的诗歌,与海子童年经受的那种为“生”而挣扎的贫困生活有很大的关系。《熟了麦子》:“那一年/兰州一带的新麦/熟了//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年的父亲/回家来了//有人背着粮食/夜里推门进来//油灯下/认清是三叔//老哥俩/一宵无言//只有水烟锅/咕噜咕噜/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这首诗似乎带有60年代饥谨荒年的色彩,反映了农民永远为了要命的麦子心事重重。海子的“麦地诗歌”曾让中国诗坛为之震动,并使海子因此而享有“麦地诗人”、“麦地之子”的称号,海子的诗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生命的抒发上,他有更高的高度。麦子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最基本的生存凭借和共同的生命背景。海子以他对生命的敏感和赤诚,进入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把对大地的情思寄托于“麦子”这一意象。由麦子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河流,马群,镰刀,粮食,麦地等意象系统,几乎囊括了中华民族整个的历史进程和全部的心理特征,成为中国人的心理之根《熟了麦子》写于1985年1月20日,两年之后,当他再次写到麦地——《五月的麦地》时,在海子的心灵世界中,五月的麦地却是人类欢腾的盛宴和和谐的乐章。《五月的麦地》:“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埋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有时我孤独一人坐下/在五月的麦地?梦想众兄弟/看到家乡的卵石滚满了河/黄昏长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布满哀伤的村庄/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里为众兄第背诵中国诗歌。?”在这首诗中,海子在诗人们无忧无虑甚至是轻松浪漫地“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

文档评论(0)

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