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1年第24期 前 沿 No.24 20l1
总第302期 ForwardPosition Sum No.302
浅析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审美特征与
表现技法的变迁
宋永忠
(宁夏师范学院 美术系,宁夏 固原 756000)
[摘 要]本文对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总体造像艺术审美特征,及其形成进行论述。重点分析造像艺术审美特征与表现
技法的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动态变迁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外来佛教教义、典籍等对于佛教思想形而上的
抽象;另一方面是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历经千年富于时代特色的样式,从 “秀骨清像… 张‘家样”到 “水月观音”等形
而下的具象。两者共同形成了须弥山石窟审美特征与表现技法的变迁。
[关键词]须弥山;造像艺术;审美观点;表现技法
[中图分类号]J3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lOO9—8267(2011)24—0189—03
统文化内在特质初步融合。形成既具有印度、西域
一 、 须弥山石窟造像艺术的总体审美特征及其形成
等外来原形范式特征又具有中国民族审美特点的融
外来范本与民族审美性格孕育出的传统塑造程 合形象。
式相结合,作为中国佛教艺术创造的内在与外在动 须弥山石窟早期开凿的北魏窟中,造像题材有
力,促成了中国佛教艺术民族化的历程。其中涉及 交脚弥勒菩萨、单身坐佛或立佛,但是大多数为一
两点重要的趋向:第一点是外在动因。主要是印度 佛二菩萨组合。典型例子是第24窟造像,中心柱
佛教语言形而上的抽象思考,在中国艺术语言中的 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南面龛内雕三身组合,中
具象实现。表现为中国雕塑语言形而上的追溯与佛 尊佛像身穿交领袈裟,手施说法印,双腿结跏趺
教教义着陆于中国而必须对中国语境的适应;第二 坐;西面龛内雕一立佛二菩萨。佛像施说法印,菩
点是内在动力。表现为民族传统偶像的神性与世俗 萨双手合十,侧身立于莲座上。北面龛内雕一骑象
文化结合形成的传统雕塑程式。这一程式在与佛教 菩萨,头戴宝冠,身着菩萨装。东面龛内雕一乘马
结合的过程中,是作为范式的结构模型而起作用 菩萨。中层:四面龛内都雕有一佛二菩萨。南面龛
的。范式的惯性与外来神性的结合,构成佛教艺术 佛像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褶较密,裙摆覆座前
中国化的内在动因。充分体现在各历史阶段的代表 以人字形展开,手施说法印,结跏趺坐在龛底;两
性的艺术样式,其中反映在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造 侧菩萨上身敷搭披巾,下身穿裙,拱手站立在莲座
像中的典型样式是北魏造像的 “秀骨清像”、北周 上。西面龛内佛像服饰与南面龛佛像相同,手施禅
时期的 “长安模式”和唐代的 “以肥为美”。 定印。北面龛佛像身穿交领袈裟,手施说法印。东
面龛内佛像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内衬僧祗支,右
二、须弥山石窟北魏艺术风格的审美特点
脚裸露,手施说法印。下层:四面龛内都雕有一佛
宁夏 固原须弥山石窟始建于北魏太和年 间 二菩萨。南面龛内佛像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衣褶
(477—499)…早期石窟造像中,外来范式与中国传 较密,裙摆覆座前以人字形展开,手施说法印。两
[基金项 目]本文系宁夏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009年度立项课题(项 目编号:09NXYBAF10)
。
[作者简介]宋永忠(1969一 ),男,山东济南人,文学硕士
, 宁夏师范学院美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画、中国美术史论及美术考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