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国”的方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想象中国”的方式   摘要:当代美华文学从横向结构来看,主要有三大群落:台湾留学生文学、大陆新移民文学以及华裔文学。本文选择这三大群落中有代表性的作家――於梨华、张翎以及汤亭亭的小说进行解读,力图发现不同文化群落的华人离散群体想象中国的不同方式以及贯穿其中的变化着的“他者”意识。   关键词:美华小说;文化群落;中国想象;他者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059-05   北美新移民作家少君在关于《北美华文创作的历史与现状》的演讲中将美华文学划分为三大群落:20世纪60年代由台湾赴美的留学生作家群;大陆新移民作家群;用英语写作中国故事的华裔作家群。本文以此切入当代北美华人小说的细部,探讨美华文学不同的写作群落和文化关注点的异同。   一、於梨华:现实寓言?分裂的他者   台湾旅美作家於梨华写过许多与“留学生文学”相关题材的作品。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享誉文坛的《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到七八十年代《傅家的儿女们》、《三人行》,以及本世纪初的《在离去与道别之间》,她的作品一直以身居海外的留学生和学者为主要描写对象,生动地描述他们的种种异国遭遇,包括思想与生活,婚姻与家庭,事业与追求,成功与失败等等。她尤其善于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和视角刻画女性内心深处丰富而隐秘的心灵世界,文笔流畅细腻,故事真实感人,雅而不俗,哀而不伤,被誉为台湾“留学生文学的鼻祖”。   在於梨华的作品中,几乎每部都是围绕着一种异国与故土的对应关系,塑造了在异国参照下的中国整体形象,表达的是一代人辛酸而难以摆脱的关于故国的思想历程。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留美博士牟天磊眼里“祖国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想起来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哀伤又欢喜的乡思的一种凌空的梦境”之“无根的一代”,到《傅家的儿女们》中李泰拓“要回祖国去做事”之“寻根的一代”,再到《在离去与道别之间》中李若愚“四处寻找说话的人,湖南人”。方如真回到祖国在天安门前“趁人不注意,拿出一张纸巾悄拭眼里突然涌现的眼泪”的“归根的一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浓浓乡愁,都彰显着作家独具特色的“中国想象”。   海外华文文学中关于“中国”的想象与叙述,一般可以分为乡土中国、现实中国、文化或美学中国。这三者常常又并不截然分开。总体来看,於梨华小说中的中国形象应该是一种“乡土中国”,知识分子的乡土情怀,饱含着对故土的童年记忆,被放逐后对隐性家园的迷惘、寻找和归依的完整思想过程,是对那种“中国烙印”的集体无意识的记忆与书写。像长篇小说《梦回青河》就直接把故事发生的地点放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浙东水乡。“中国”对于北美华人来说,是在特殊的历史与文化状态下的一个想象的过程。而他们根据记忆、传说、家族故事所构建出来的故国形象,可以说是一种“想象的想象”。在於梨华的一系列小说中,我们常常能读到典型中式的家居布置,典型的中国家庭教养,伦理道德,婚姻方式,人情交往等。牟天磊的家庭与爱情观念,段次英可口的中国烹饪,汪疆的纯正北京腔和京剧,方如真的上海话等等,一切都打上了文化符号的印记。   20世纪60年代前后,以台湾作家群为代表的留学生因不满台湾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开始了继父辈“政治放逐”之后的“自我放逐”。一时间,北美华文文坛涌现了一批如白先勇、於梨华、聂华苓、陈若曦等重要的作家。这批作家的人生经历有着相当的一致性。他们出生在大陆,成长于台湾,后来又到美国求学并开始专业的文学创作。正是在这种人生和文化的双重放逐中,以於梨华为代表的台湾作家群,把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外化出来的对价值的认同和对国家、民族归属等问题的思考,变成了小说创作的内在动力和欲求。去国经验以及对文化归属的焦虑成了於梨华小说中一再重复的“乡愁”。对家同的迷离、对故同的回望、对边缘存在的体认、对主体分裂的感受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相互交织,这些构成了於梨华小说特定时期和语境中人物充满矛盾和痛苦的生存境遇及文化境遇。在於梨华的笔下,“中国”既是生活琐碎的细节呈现,也是乡土景观的情感承载,更是若即若离的文化体验和情感归宿。如果说早期北美华人移民的创作所欲呈现的是对故国的绝对依恋与认同以及强烈的民族归属感的话,那么以於梨华为代表的台湾作家群在他们的一系列创作中则一再地把落寞与失根的苦楚融入其“中国”书写当中。对故国的想象与早期移民作家相比,多了一些由于政治离散与个体飘泊所引发的情感挣扎和精神悲怆。某种意义上来说,於梨华的小说如《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书写的正是一代人的普遍情绪与境遇,而其中的“中国想象”由于其对现实的细微洞察而具有现实寓言的指向,是对“中国”经验的写实性怀想。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小说主人公牟天磊从美国回到台湾,常常触景生情,把自己从祖国大陆到台湾、到美国、又回到台湾的经历和感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