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美国的“中国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世纪美国的“中国热”   美国追慕中国风   看过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沉睡谷传奇》(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的读者都会记得,主人公克莱恩拜访荷兰富农范?塔塞尔的宅第,以求其女的芳心。当时是1790年,宅子坐落于纽约塔里敦,哈德逊河东岸一个叫做沉睡谷的偏僻峡谷。步入宅子的客厅,克莱恩看到“一桌地道的荷兰乡下茶点,在一年中最丰裕的秋季……一碟碟堆得老高的蛋糕,各种各样,几乎无法形容”,还有美味的糕饼、熏牛肉、腌渍梅子、炙鲱鱼,“再加上一碗碗的牛奶与奶油,全都乱七八糟搁在一起……而又有那母性的茶壶在一切之间冒出一阵阵的热――天哪,我说的实在太不成话!”   即便在17世纪中叶,类似但略简朴的场景也不为过,当时纽约还是荷兰的殖民地新尼德兰。这是因为沉睡谷像文化的琥珀一样保存下来,居民的风俗与荷兰祖先相比少有变化。事实上,正是新尼德兰的殖民者在美国最先开始饮茶。由于他们喝的中国茶叶由荷兰供应,这片荷兰殖民地也就成为美国追慕中国风的发源地。   1664年,英国占领新尼德兰并易名为纽约后,也顺带继承了一大批饮茶者。从那时开始,喝茶的风尚传遍整个北美殖民地。许多城市出现了仿照英国的咖啡馆和茶室。数千份报纸广告上推销起当地商店的上等进口茶。和在英格兰的传播方式类似,起先只是上层富人嗜好,随着茶叶进口量的提高,价格降低,风气也逐渐普及于社会中下层。1759年,特拉华的一名教士写道:“茶、咖啡和巧克力,即便在最偏远的人家也很常见,人们加上黑砂糖或粗糖,在日常饮用,或招待来客。”   外人常常对殖民地居民如此沉迷于茶叶感到惊奇。1740年,到访波士顿的英国人J?班尼特(Joseph Bennett)观察到,“女士们热衷饮茶,沉迷于个中雅趣,仿效伦敦淑女的优雅,家务置之不理”。在纽约市,人们逐渐不满足于口感普通的茶,当地官员于是设计了特制的“茶水泵”,从地下汲取甘甜的泉水。于是,挑剔的纽约人开始使用这种水代替其他城市劣质的井水,以求泡出一杯好茶。到了18世纪70年代初期,大多数殖民地民众也成为忠实的茶叶爱好者。据估计,殖民地这段时期的年茶叶消耗量在570万~650万磅。假设1磅茶叶冲泡200杯茶,这意味着美国人每年饮用11亿~13亿杯茶,相当于每人每天饮用1.4~1.6杯茶。   输往殖民地的中国货物并不只有茶叶。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中国丝绸、漆器、茶几,数量最多的则是陶瓷。历史学家C?弗兰克(Caroline Frank)指出,殖民地的中国工艺品几乎无所不在。比如,马萨诸塞州小渔镇马布尔黑德的A?克雷提(Andrew Cratey)船长1695年去世,留下了十几把漆椅和多件瓷器。35年后,镇上另一个居民N?诺尔登(Nathaniel Norden)则给继承人留下了23件中国小瓷像。这些并非孤立的个案,而是在大陆东岸不断重复的情景。   英国独揽中国货物   随着殖民地经济在18世纪中期的发展,富人购买中国货的节奏越来越快。即便是无力负担的中下人家也义无反顾地追随这股风潮。一位忧心忡忡的纽约人注意到这一问题,在1734年写道,“我得到可靠消息,茶叶和瓷器令本州每年耗费近1万镑,哪怕最拮据的人也定要买回茶叶,即便家人要的是面包。别人告诉我,他们经常当掉戒指和餐具,以满足这昂贵的嗜好。”17世纪中叶,中国货物还只如溪水般少量进入殖民地,到了独立战争前夕,已经变成了滚滚洪流。即便买不到真正的中国货,也还有各类仿制品供选择。从17世纪开始,欧洲的工匠们以中式图案为蓝本,创造出多种多样装饰性和实用性兼具的中国风物品,从饭碗到花瓶,从挂毯到墙纸,不一而足。   许多殖民地人,特别是富人,常常内心觉得自己在文化上低人一等,因此对伦敦的潮流领导者亦步亦趋,仿效宗主国上流社会的精致生活。例如,乔治?华盛顿在1755年就订购了他的第一套中国瓷器,他告诉伦敦的代理人,“选择合于时髦品味的器件,发来上等货色”,他后来又补充道,“请择时兴物件采买,否则勿送”。接下来的几年里,华盛顿和妻子玛莎在弗农山(Mount Veron)宅第中收集了大量中国瓷器。但是这股影响不止于工艺的模仿,美国人对中国器物的热爱仅仅反映了部分英国人的趣味。许多英格兰以外的国家都前往中国寻求财富,美国殖民地虽然还属于大英帝国,也受到全球的影响。殖民地人民对于中国货物的渴望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例如,美国人新萌发的身份意识和审美品位,以及异国情调的吸引力逐渐升温。   理论上说,进入殖民地的所有中国货物都必须经手英国,更准确一点说,是要通过独揽英帝国远东贸易的英属东印度公司。如果这还不足以限制中国货的流入,英国的航海条例则从根本上规定,美国只能直接和英国展开贸易。然而,英国为殖民地精心编织的商业网却漏洞重重。   17世纪晚期,就有几十艘船只从美国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