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外新移民文学”探源   摘要:来自海外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熏染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一个重要起点。在历史时空的宏观坐标的意义上来讲,海外文学、新移民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催生力量和资源。当下形成的新移民文学的第三次浪潮有两个重要的书写向度:异域生活的文化冲突;海外角度的“中国书写”。当代中国文学应当在海外海内互补促进中发展,走向深厚与开阔的境界。   关键词:海外新移民文学;时空坐标;异域书写;中国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3)08-0050-04   “新移民文学”是海外华文文学长河中的一个阶段性文学思潮,也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但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外延。犹如我们的现代文学中有“五四”文学、“左联”文学、“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等,当下的“新移民文学”正是指当代“改革”“开放”後负笈过海的第一代大陆新移民所产生的特定文学。“新移民文学”继续往下发展的方向显然是“异域书写”和“中国书写”两个方向。他们与本土文学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谓双向刺激,双向互补。任何一个文学浪潮的兴起,都有它深刻的历史背景。当我们面对世纪之交风起云涌的“海外新移民文学”的时候,回首百年历史,就能听到那真切的历史钟声的回响,就能看到那清晰可辨的血脉源流。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但又肯定是绝然不同。新移民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具有了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一、时空坐标:海外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   正是庚子赔款後的滚滚留学浪潮,直接催生了整个现代文学的华丽局面。细数现代文坛,留学欧洲的作家计有:巴金、老舍、徐志摩、林徽音、苏雪林、凌叔华、陈西滢、戴望舒、许地山、钱钟书、陈学昭等,他们不仅在海外就开始有精彩的创作,而且从欧洲带回了写实主义、浪漫主义、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等等各种文学思潮。当年留美的作家则有:胡适、林语堂、梁实秋、冰心、曹禺、闻一多等。胡适从美国拿来的实证主义新文化,正感应着“五四”时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他的哲学和文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而构成现代文学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就是当年的留日学生,他们是鲁迅、茅盾、郭沫若、周作人、郁达夫、张资平等,他们深受日本明治维新後的人文思潮影响,继而直接影响到现代文学的“思想变革”。   虽然在“五四”新文学之後,并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移民文学”,海外归来的作家往往是将域外题材与国内现实融为一体,如当时在文坛上影响甚大的优秀作品:诗人闻一多的《洗衣歌》、老舍的《二马》、蒋梦麟的《西潮》、郁达夫的留日小说以及後来钱钟书写的《围城》等。当我们回首现代文学史的壮阔波澜时,所看到的正是海内海外精神交融的内在动力。所以,来自海外的人生体验和精神熏染无疑是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源头的重要起点。   人们之所以总是高度地评价中国现代文学,是因为那仅仅30年的文学气象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这“新”来自西方,也来自东方。现代作家的巍然屹立,正是因为他们深受西方文化的洗礼,同时又具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这种“脚踩中西文化”的局面,才造就了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林语堂、张爱玲、沈从文等等的文学巨匠。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当代文学,虽然是在本土内自我成长,应该说还是取得了引以为傲的成绩,突出地体现在50年代创作的红色经典与80年代的新时期“启蒙文学”。但是,当代作家又多在本土中生长,大多缺乏全球化的国际视野,传统文化的根基也较浅薄,只有成长年代表层的记忆。很多年里,中国的当代文坛几乎就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磨盘,孤芳自赏地磨来磨去,自我生产,自我消化。直到有一天忽然被人棒喝,才发现当下的中国文学原来离“世界”越来越远。   然而,在经历了80年代的喷发高潮之後,面对急剧变化的生活万花筒,国内作家却显现出一种乏力和疲惫感,旧的书写经验和审美经验急需突破。让评论家束手无策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消逝了,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创作方法也变异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面化的职业性写作。与此同时,撞击式的文学思潮、创作流派以及个性化创作的严重缺位,使得中国的当代文学在上世纪的90年代後期以及进入21世纪的时候,呈现出非常尴尬的“焦躁痛苦”。当我们回首18至20世纪的世界文学长河,被世人引以为骄傲的就是思潮、流派和大师的层出不穷,即便在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史中,也不缺乏这样的创作群类和典范。但是,随着现代和後现代的商品时代的到来,随着消费文化观念对作家的熏染与侵蚀,这种创作的生态已经不复存在。偏偏在这个时候,随着中国的经济强大,人们更要追问:到底应该怎样评价一个泱泱大国的当代文学?中国文学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走向世界,渴望被世界所关注。所承认。另一个需要面对的痛苦事实是:60多年的当代文学成就为什么就无法与仅仅30年的现代文学匹敌?浩瀚的当代文学,怎么就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