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学视野下的隐逸文学考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体学视野下的隐逸文学考论   摘要:隐逸,经历了纷繁复杂的时代变迁,从上古时期的个体化的选择,逐步发展为大多数士人群体化的精神追求和行为选择,并从简单的社会现象演变为具有深刻思想价值的文化信仰。隐逸文学作为隐逸文化的一个具体分支,经过儒道两家思潮的渗透和佛教思想的熏陶,演绎出众多艺术形态和文学类型,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体之学。   关键词:文体学;隐逸;范畴;自由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14   收稿日期:2013-09-2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逸”范畴的审美空间研究》(12BZW009)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赵玲玲(1970-),女,湖北郧县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化传播。   Study on reclusio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ylistics   ZHAO Ling-l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   Abstract:After numerous and complicated epochal transformations, reclusion has gradually progressed from the ancient period of individual choice to the spiritual pursuit and behavioral choice of most scholars, and evolved from the simple social phenomenon into a profound cultural belief of profound thinking value. As a specific branch of reclusion culture and under the infilt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s well as Buddhism, reclusion literature has developed diversified artistic forms and types, greatly enriching the ancient Chinese stylistic theories.   Key words:stylistics; reclusion; category; freedom   最近二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于文体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文体学成为了一门显学。从学科归属上来说,文体学是一门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原则和方法的独立学科,它探讨的文体特征、本质及其规律,虽然涉及众多学科,但却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体系,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论。可以说,文体学是一门横断众多领域的边缘学科,即它可以应用一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另一门科学的对象,使得不同的科学方法和对象有机地结合起来。文体学生长于若干学科的交界处,并不断渗透以扩展自己的领域。本文尝试以文体学的视野和方法,探讨中国文学中的隐逸主题,考察“隐逸”这一范畴如何从思想领域进入美学艺术领域,并最终呈现在文学和文化领域。   一、隐逸文学与儒道文化的渊源   隐逸思想大致经历了先秦至两汉的酝酿期,魏晋至盛唐的逐渐成熟期和中唐以后衰变期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动乱的时代孕育出隐逸思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都继承并发挥《周易》中的隐逸思想,为后世士人的隐逸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这种不以世事累心、尚慕清虚的思想,更多地为道家所继承;而“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思想则为儒家所继承。《楚辞》中屈子的“自疏”情绪,渔夫形象的创造,是隐逸文学的萌芽;《论语》中也记载了几个有关隐士的片段,像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丈人等,生动地展现了隐士的风采;尤其是《庄子》,除庄周自身的形象外,并有藐姑射之山、无何有之乡、大树意象等,《让王》篇还记载一系列隐士事迹,这些都是其隐逸哲学的文学表达,对后世隐逸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的出现,标志着隐逸文学的成形。   《周易》的隐逸思想集中反映在《遁》卦,《遁》卦卦辞:“遁,亨,小利贞。”《彖》曰:“遁,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陆德明解释道:遁,“同隐退也。匿迹避时奉身退隐之谓也”。指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