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乾隆朝的官方灾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乾隆朝的官方灾赈   关键词: 赈灾;乾隆;官方   摘要: 清代乾隆时期的官方赈灾很有特色,朝廷高度重视,因时因地制宜,尽力以赴;形式多样,支出浩繁,重点突出;日益正规有序,并朝制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的赈灾,对于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灾后的重建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等都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朝隆时期的官方赈灾又痼疾难改:注重形式,轻视效果;因人而异,厚此薄彼;忽视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缺乏赈灾的长效机制等,很难尽如人意。不过,乾隆朝赈灾的经验教训仍有历史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 K24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2013   第6期张祥稳: 论乾隆时期的官方赈灾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1卷在清代,乾隆时期的自然灾害较顺康雍三朝频繁严重,直隶等18直省1505个州县厅奏报的水旱等八类灾害,其中被及的“成灾”①州县厅次,平均每年达240个左右,约是清代前期93年的年平均数的2.5倍。对此,乾隆也深有感触:“胡乃灾伤一时会?”[1]381且 “忧愁困苦”,较“军务”还难对付。[2]16398当时,“社会下层普遍穷困”[3]439,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于“歉收之后,民鲜盖藏”[4]700,基本生活无以为继,灾民“鹑衣鹄面,相望于道”[1]750,他耳闻目睹,由衷感叹,“灾民实可怜”[1]598,并认识到:灾区“非加意赈恤不足以苏民困”[1]374,“国家所恃以拯患恤灾者,惟赈济一事”[1]750。为此,乾隆“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荒政从之而出”[5]234,采取一系列措施,“凡荒政十有二”[6]17,其中赈灾尤为要切。乾隆时赈灾与以往相似,“用钱款或实物等救济灾民”[7]148,如“乏食者予以口粮”[8]80,“倒塌庐舍给资修葺”[1]380,“损伤人口,给银抚恤”[5]757等。总体来看,形式丰富多样,有急赈、摘赈、大赈、展赈、工赈、抚恤等②,获得时人的高度评价,“自古及今,得未尝有”[5]544。学界对清代荒政和救灾已有不少研究,而对乾隆朝研究较为薄弱,如:此时官方赈灾的特点如何?积极意义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在乾隆时期赈灾类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这一时期赈灾的时代特点和经验教训,以期对清史、自然灾害史、荒政史的研究有所补充。   一、乾隆时期官方赈灾的特点   在人类历史上,赈灾古已有之,即所谓“遇祲而赈,盖历代之故事也”[9]487。而乾隆朝在继承以往赈灾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发展,呈现出时代特点。   1.“赈济之事最关紧要”   乾隆在即位之初就强调,“赈济之事最关紧要”[10]486,也就把赈灾视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他密切关注灾情,在灾区官员京外接驾时,“先询灾后子民情”[1]419,并告诫灾区官吏,要用心救灾,“勿徒见之奏章之词”[11]524,重在落实。每一岁末年初,“豫查各省有因灾予赈地方,俱降旨加恩展赈”[1]565;“将御笔仿李迪《鸡雏待饲图》墨刻颁赐各省督抚”,并命令督抚将此图“多为摹刻,遍及藩、臬、道、府、县衙门,使之触目警心”[12]1116,留心赈灾。他认为,地方官匿灾不赈之罪较其它“尤为重大”[13]645;赈灾帑银“较俸饷为尤重”[1]691;官员侵冒赈灾钱粮“与寻常侵欺帑项不同”[5]764,应处罚更重。他曾讥讽汉代文景二帝在赈灾上的吝啬,“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至红朽不可食。彼时岂无一方之凶歉,而未闻轻议分减者”[1]664;也曾间接批评康熙宁肯“京、通各仓浥烂米石甚多”[1]736,而不能博施赈济。对臣工的“滥赈”[2]27378和赈灾“无益”[1]510之说,皇帝给予了措辞严厉的申饬。在他的遗诏中,把赈灾放在十全武功之先,可见他对赈灾的重视。   “赈济”是救灾的急务和要务,关键在于落实和实施。乾隆多次强调官吏的赈灾职责和责任,“封疆大吏之责无容旁贷者”[1]352,大小官员务必要认识到“赈灾关系民生,必须周详迅速,方有裨益,丝毫不可轻忽”。[1]477尤其灾区的地方官要时时以赈灾为念,“有应行赈恤者”必须及时奏禀和行赈,否则“大非朕勤民怀保之意”[1]539。同时,他以赈灾为急务,“拯救灾黎之事,一经督抚奏闻,即立时降旨”[1]599。即使新年伊始,“新年宜言吉”[1]544,也不讳言赈灾;即使皇帝、太后大寿之际,也不“肯因行庆忘民务”[1]628,包括赈灾;即使督抚等“监临入闱”时有不得奏事的限制,也允许他们就赈灾“应即行题奏办理,不必待至出闱之后”[1]491。在巡幸地方时,若遇灾情,要求负有赈灾之责的地方官,“不必办差,即回本任专心办理散赈”[1]508,如有违者,辄遭训斥,“可谓不知轻重矣”[13]599,如此等等,都反映朝廷对赈灾的重视和落实。   2.赈

文档评论(0)

you-yo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