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连载十五 )
8.2 最后的守望——赏乌绫
继唐代渤海国之后,辽、金、元、明历代,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世代罔替,不断完善和发展。
明朝宦官亦失哈开辟了海西东水陆城站,并十下奴儿干,使得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进入历史巅峰时期。清朝立国之初,对东北极边地区采用了“因俗而治”的政策,设置了具有民族统辖特色的行政管理制度——“边民姓长”制度,以各氏族、部落首领为哈喇达(halada:姓长),噶珊达(gesanda:乡长),从而,使当地部族原有的氏族部落血缘组织,转变成为地域性的行政管理组织,实现了清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统治。
满清政府为彰显皇恩浩荡,不忘故地百姓,巩固东北边陲,同时,也为了解决宫廷对貂皮之需,故朝廷不惜财力,在黑龙江流域以“贡貂”和“赏乌绫”的方式,实行朝廷与“边民”的贡赏制度。同时,也在该地区开展了贸易活动。
乌绫:满语“财帛”之意。据资料载,每逢春暖花开时节,赫哲、费雅喀、库伦、鄂伦春、奇勒尔、绰奇楞、库野、恰喀拉等黑龙江流域广大地区56个部族的人们,或乘小船,或骑马,带着上等的貂皮,云集三姓、奇集等指定的“赏乌绫木城”,喜气洋洋地来“穿官”(缴纳贡品水貂,领取、穿戴朝廷赏赐的乌绫)。
边民: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等边疆地区分散居住的没有固定族称的,只是以血缘、姓氏相区别的赫哲、费雅喀、库伦、鄂伦春、奇勒尔、绰奇楞、库野、恰喀拉等少数民族,清廷统称为边民。在三姓副都统衙门档案中,对居住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两岸的少数民族统称为赫哲费雅喀人。
清朝贡赏原则与中国历代王朝一脉相承,即赏大于贡。具体方法是“每一贡貂户赏一套乌绫”。进贡的貂皮分为一、二、三等,等外不收,剪去一爪,任其贸易。完成这些贡赏任务——“贡貂赏乌绫”,以及官民之间,各部落之间的贸易,需要走松花江、黑龙江,直到下游,其实,还是沿着明朝的海西东水陆城站这条故道,故此,清朝延续了黑龙江冰雪丝绸之路。
从清代许多文献和已发现的文物看,赏乌绫和民间贸易的丝绸棉布品种很多,主要包括:蟒袍(龙袍)、大红盘金蟒袍、女齐肩朝褂、无扇肩朝衣、朝衣、缎袍、缎衣、蓝毛青布袍、无扇肩朝衣所用蟒缎、朝衣所用彭缎、缎袍所用彭缎、各色锦片妆缎、妆缎、闪缎、红青缎、绸缎、丝缎、绸子、绢里子、白绢、红绢、绿绢、纻丝、布衣、布被子、被面布、布匹、毛青布、袍子所用蓝毛青布、衬衣毛青布、裤子毛青布、白布、高丽布、汗巾之高丽布、家机布、布帛、棉线、棉缝线、棉花、帽子、袜子、带子、腿带子、包头等。“赏乌绫”数量之大,质地之好,种类之多都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黑龙江中下游的我国各族人民,定期向清政府贡献貂皮等土特产,清政府在三姓副都统衙门设专职赏乌绫官员,定期到黑龙江下游的奇集(今俄罗斯奇集湖)、普禄乡(今俄罗斯波卡罗夫卡)、莫尔气(今俄罗斯共青城)、德楞恩(今俄罗斯利特温采沃)等地,设临时“丝城”接受贡貂,赏乌绫。因此,赏賫的对象是赫哲、费雅喀、库伦、鄂伦春、绰奇楞、库野、恰喀拉等黑龙江地区诸部落少数民族的进贡者。
由于清代是军政合一的管理体制,因此,管理“赏乌绫”这一事务的是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赏乌绫”是地方官必须履行,不可违误、行使国家主权的职责。因此,每年一到赫哲费雅喀人进贡貂皮的时候,先是宁古塔官员,建立三姓副都统衙门后为三姓地方官,都会准时派出多名清朝八旗官员,或赫哲费雅喀的地方官员带领披甲(士兵),到指定的“赏乌绫木城”中征收贡品,颁“赏乌绫”。赫哲费雅喀渔猎民每年都期盼着这一天。这是他们一年中唯一的一次“官差”,往返路费是由国家以口粮形式发给的,而且可以获得“赏乌绫”。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清朝官吏曹廷杰在向光绪帝呈交的《条陈十六事》里,对“赏乌绫”制度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
国初,收服东海诸部,若赫哲喀喇、若额登喀喇,在混同江左右;若木抡,在乌苏里江左右;若奇雅喀喇,在尼满河源左右,皆令每年至宁古塔入贡貂皮一张,或三年一贡。又有远在混同江海口之飞雅喀、奇勒尔二部,及远在海中之库页一部,不能以时至宁古塔,则以六月期集于宁古塔东北三千里之外普禄乡,章京舟行,如期往受。雍正七年设三姓副都统,遂归三姓办理。定例:岁贡者宴一次,三年一贡者宴三次,皆赐衣冠什器,名曰“赏乌绫”。自诸部者言之,则曰“穿官”。
曹廷杰《条陈十六事》提及的宁古塔在今黑龙江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塔村,初时为“宁古塔昂邦章京”(后为“宁古塔将军”)官衙所在地。“宁古塔东北三千里之外普禄乡”,即普隆霭噶珊,在今俄罗斯库页岛西海岸皮尔沃。在18世纪20年代,三姓副都统在此设置“赏乌绫木城”,即用木板和木棍围起来的长方形建筑,四周是交换物品的场地,中间有用木板搭的四方高台,官员登台赏乌绫。“章京”是清朝官名,有梅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