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反袁斗争中孙中山与黄兴分歧之探讨
南海官窑中学 梁泳珊
【内容摘要】:孙中山和黄兴是辛亥革命的两位主要领导人。他们之间的忠诚合作使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但他们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与分歧。特别是在反袁斗争过程中就出现比较突出的矛盾分歧。这些矛盾与分歧的产生都是与他们各自的性格、阅历、生活背景有关的。
【关键词】:孙中山,黄兴,“宋案”,“二次革命”,袁世凯,中华革命党
【Abstract】:“The case of Song Jiaoren”, “The second punitive war against yuan”, Yuan Shikai,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of China
孙中山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而在同盟会成立初期担任庶务、主持日常会务,亲自指挥大部分同盟会组织的起义的黄兴,则是地位仅次于孙中山的副领袖,世以孙、黄并称。孙黄之间的密切合作,有力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许多作品对此作出了肯定。然而多年来,在历史研究上存在着只强调孙中山正确的一面,讳言他的某些过失和缺点,一直存在“扬孙抑黄”的现象,特别是在他们产生分歧的情况下更出现全盘肯定孙中山、否定黄兴的现象,有欠公平、客观。所以笔者力图客观地分析孙黄的分歧,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两位完整真实的伟大革命领袖,了解客观真实的历史。本文挑选了孙黄在反袁斗争中的突出几个分歧进行探讨。
(一)
1913年,宋教仁案的发生,使孙中山、黄兴和其他革命党人开始认识到袁世凯是革命最凶恶的敌人。他们都认为必须采取行动与袁斗争。孙中山提出“联日”、“速战”,先发制人,认为“宋案证据既已确凿,人心激昂,民气愤张,正可及时利用,否则时机一纵即逝,后悔终嗟无及”①。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并认为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为时不久,对于各方面的阴谋布置还未妥帖,推翻较易,切不可延误时机”②。他一边派人赴各省联络军人,一面还派陈其美、戴天仇来与持反对意见的黄兴辩论。黄兴“认为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逆迹尚未昭著,南方的革命军又甫经裁汰,必须加以整备才能作战”③,“南方武力不足恃,苟或发难,必致大局糜烂”,他充分认识到自己军事力量的薄弱,加以当时美国将要承认民国政府,“甚不愿此事传播扩大,外交横生障碍”④,所以他坚持不能用武力解决,主张暂时“采取法律解决的办法”和通过国会解决,认为“民国已经成立,法律非无效力”⑤。但孙中山态度坚决,认为通过国会和法律解决是不可能的,“国会乃口舌之争,法律无抵抗之力,各都督又多仰袁氏鼻息,……欲求解决之方,惟有诉诸武力而已矣”⑥。
由此可见,孙中山的确有过人之处,能在血的教训面前及时猛醒。他透过“宋案”,看到袁世凯帝制自为的企图,发现了问题的本质。但他对中国当时形势估计不足,过于乐观,把反袁斗争看得太容易。他说:“若有两师兵,当亲率问罪”⑦。但这已经脱离了当时南方的实际。即使有两师兵,革命军在实力上也无取胜的希望。孙中山低估了袁世凯的力量,也没有对组织、发动等重要问题都作过详细考虑与筹划。而黄兴对敌我两方的力量对比的分析也有正确的地方。袁世凯篡权后,一意排除异己,扩充北洋军队,裁汰革命军队,并派遣亲信爪牙插入原由革命军控制的南方各省,收买了一部分南方的军事骨干,大大削弱了革命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双方力量对比,袁世凯一方占上风。但黄兴因“外患方殷”⑧而反对对袁用兵,就导致袁世凯的阴谋得以继续。
他们的分歧是由他们所处的位置和他们各自性格造成的。孙中山主要从事革命政治的领导,自信积极;而黄兴长期处在革命武装斗争第一线,处事较为谨慎保守。但是,黄兴虽然一度主张用合法手段反抗,而他为了可能爆发的战争也作了一定的军事准备,并在武力以外的各方面大力与袁世凯作斗争。而且根据时势的发展最终在反袁问题上跟孙中山达成一致。
不屈不挠,败而不馁,跌而复起,这正是孙中山的伟大之处。当他认清袁世凯专制独裁、绞杀民主共和的狰狞面目后,虽处境艰难,仍毅然发动了“二次革命”。但这场革命并不象“一次革命”那样轰轰烈烈、积极奋战,相反只能被动挨打。大部分革命党人都多多少少缺乏决心和意志消沉。孙中山没有作战经验,不擅长军事指挥。而黄兴则没有必胜的信心,他在公开发表的就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职的通电中说:“兴一无能力,尚有心肝,此行动如得死所,乃所尸祝”⑨,流露出缺乏取胜决心与悲观情绪。结果,在这种悲观情绪的支配下,加上饷械缺乏,江苏讨袁军不战而弃南京而走。各地的讨袁军也纷纷失败,“二次革命”很快就以失败终结了。
孙中山在总结教训时,认为“二次革命”中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失败的原因是自己的主张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实行,“非袁氏兵力之强,实同党人心之涣散”⑩,不服从他的号令,他的想法得不到贯彻。由于“党员皆独断独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