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告别夏楚二物:中国教育废除体罚的百年努力及论争
摘 要:“朴作教刑”是中国先民提出的,尔后成为教育上的一种指导思想;汉儒又从实践中总结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经验;宋儒再提出“教不严、师之惰”的绝对论调,经过历代的传诵,以至于传统教育离不开体罚,似乎无体罚则无教育,不知误导了多少家长,害苦了多少儿童。这一切到了清末兴学,才有些许改观,此后民国,进而共和国,民主教育的实施使其越发消退。从“倚重”到“怀疑”,从“收威”到“示威”,从“可施”到“不得”,是体罚与中国教育这百年来变化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它的所指也在不断扩大,证明人们观念的不断进步。简而言之,这一路走来步履有点蹒跚,颇为不易。
关键词:传统教育;朴作教刑;夏楚二物;体罚;民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2-0055-05
资料表明,自清末兴学,中国教育就想与体罚说声再见,只是告别演讲做了多回,演词也在不断修饰,怎奈“有为在歧路”,加之“祖宗之法不可废”,这条路走得特别艰难。
一、传统教育体罚之盛
记载中国先民活动的典籍《尚书》中关于教育的笔墨并不多,在《舜典》篇却留下了一则影响千年的命题,即“朴作教刑”。汉时郑玄注:“朴,榎楚也。”唐时孔颖达又疏:“朴,榎楚也。不勤道业则挞之。”“榎”或作“夏”、“槚”,均同音假借字。《礼记·学记》中又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告诫。这样,中国教育便与“夏楚”脱离不得了。
家庭教育方面,自不待言,汉时司马迁就主张“教笞不可废于家”(《史记·律书》) [1 ],民间口头世代相传的“不打不成才”、“不打不成器”、“棒头出孝子”、“黄荆条下出好人”等训子箴言,《红楼梦》中宝玉挨贾政大板伺候的情节等等,都是这种教育哲学的注脚。
学校教育方面,也是如此。汉时王充曾回忆幼时在书馆中学习:“8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滴,或以书丑得鞭。”(《论衡·自纪》) [2 ]唐时刘知几也自述:“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每苦其辞艰琐难为讽读。虽屡逢捶挞,而其业不成。”(《论衡·自纪》) [3 ]宋时丁谓,祥符年间(1008~1016)做了大官,衣锦还乡时特地去拜访授业先生,告白道:“小年狭劣,荷先生教诲,痛加榎楚,使某得成立者,皆先生之赐也。” [4 ]这则成功育才的故事,似颇能证明“夏楚”之必要,在当地也成为美谈传诵一时。明清之时,风气似乎更甚。如王阳明对当时的教育深感痛心:“近世之训蒙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打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5 ]清时王筠对此也有怀疑,他认为:“教弟子如植木,但培养浇灌之,令其参天蔽日。其大本,可为栋梁;即其小枝,亦可为小器具”,但当世之教者“欲其为几也,即曲折其木以为几,不知器是做成的,不是生成的,迨其生机不遂,而夭阏以至枯槁,乃犹执夏楚而命之,曰:‘是弃材也,非教之罪也。’呜呼,其果无罪耶?” [6 ]
然而这样的怀疑和担忧并没有促使教与学的方式有所改变,江苏无锡一带的学生们私下里会的传唱:“先生教我人之初/我教先生鼻涕拖/先生教我天地人/我教先生肚子疼/先生教我大学/我教先生赖学/先生教我中庸/我教先生屁股打得绯红/先生教我公冶长/我教先生睏在大坟上。” [7 ]浙江绍兴的周作人幼时曾熟唱:“大学大学/屁股打得烂落/中庸中庸/屁股打得好种葱。” [8 ]还有的地方则说:“上孟子/下孟子/打得学生钻凳子。” [9 ]个别学生也会起而“造反”,但也只是乘先生不在高声叫喊:“人之初/性本善/越打老子/越不干。” [10 ]家长们对学生的挨打,虽然也会心有不舍,但并不怨恨,反而很赞同,有的甚至表态:“先生,您打得好,不打不成才!” [11 ]因为自宋儒提出“教不严,师之惰”的推断后,通过民间的不断传诵,至明清已成为社会的普遍认识,于是“课少父兄嫌懒惰”,另一方面自然的“功多子弟结冤仇” [12 ]。如何化解这个矛盾呢?很少有塾师意识到通过改进教法来改变,而是采用了另一种方式,他们会在戒尺上刻上“一块无情木/单打书不熟/诸君若护短/希望莫来读”,另有版本为“一片无情竹/不打你不读/父母要纵容/莫要送来读”,虽然有的是竹板,有的是木板,用词上也有些许不同,但要表达的含义却是一致的:为体罚寻求合理性。
蒋梦麟自述幼时恨透了这种生活,曾有一番“壮语豪言”:“先生,我要杀了他!家塾,我要放把火烧了它!”待他至中年时再回首,觉得这种传统的教与学的组织方式“已足以应付当时的实际需要”。如果不是东西交汇,被迫门户开放,这么一个安定的社会,恐怕很少会自发地发生变革。这种依靠体罚的教育,“给小孩子添些无谓的苦难,许多有前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牛奶过敏的诊断、管理和预防意见书(2024).pdf VIP
- 西安2初一新生分班(摸底)数学模拟考试(含答案).doc VIP
- 2025年新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英语 四上Unit 4 Helping in the community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VIP
- 中国碳化钨项目创业投资方案.docx VIP
- 内能的利用的学案.doc VIP
- 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试题(含答案).doc
- 《中国儿童生长激素使用情况研究》.pdf VIP
- 万华化学经营分析报告.docx VIP
- 2025年中国PVB中间膜项目商业计划书.docx VIP
-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7年第二批项目.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