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域中的博弈研究.pdf
第16卷 第3期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0lJ.16 NO.3
2014年 9月 Journal of 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gy Sept.2014
文章编号:1673.1417(2014)03.0020.05 doi:10.13908q.cnki。issn1673—1417.2014。03.0005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域中的博弈研究
于永宏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福建 漳州 363000)
摘 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突破时空情境的公共空间。也形成了官方与民间“两个舆论场”,在这两个舆
论场中,各方利益主体通过相互博弈,呈现出网络舆论场域鲜明的博弈特色及社会文化意义。每个主体必须让渡出一部分
的空间与权力,通过与其他权利主体进行谈判、协商来赢得最佳的场域位置,从而获得支配性位置。因此,在整个博弈过
程中,围绕着各利益主体,也都有需要进一步认知与思考的路径。
关键词:场域;博弈;舆论主体: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 A
一
、 网络舆论场域中的博弈现状
得益于技术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凭借虚拟、开放的特性迅速在社会开辟了另一个公众能够参与社会政
治生活的 “公共空间”,网民通过互联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在网络上尽情表达着对公共事务的讨论,甚至
一 度使网络成为民意汇集的中心,这种全 民狂欢式的集体诉求与表达,正是对多年来言论表达不通畅的正
常回应。同时,通过更多更加规范的网络媒体手段的助推,不少的NGO组织网络平台更是致力于 “媒体市
民社会”的建构,希望基于媒体平台的市民社会力量,“成为当代中国一种重要的政治参与的管道”,“推动
政府的善治运动”…。
近年来,手机等移动工具的出现, 通“过本地化和个体化的方式将多元模式的传播整合入 日常生活”,
通过在空问、时间和语境三方面的 “移动性”特征, “在个体的口袋 中建构起一个机构 (aninstitution)”J,
从而将公众的沟通交流放置到了任意一个空间中,带来了不受地域等情境控制下的更为流畅与开放的平
台,维系着整个社会关系。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 比亚号”发射升空失事的消息,大多数的民众通过手机
这一媒体得知简讯,这一事件被认为是 “中国迈进 手‘机媒体’时代的开端。”突破5亿的手机网民用户,成
为中国总体网民规模中最庞大的一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APP的推动下,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使得 传“
播再次拥有了人际传播中的互动与多元化的交流模式的特征”J。
手机加上微博客等社交媒体,融合成的新媒体 “合体”,进一步丰富了由互联网络开辟的新的舆论场,
“雅典式的集会,或是哈贝马斯所倡导的对话机制,又或者Web2.0时代网民的在线集体智慧”口J1以乎得以重
新回归。为此,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总结提出了 两“个舆论场”的论说,一个是 “以党报党台等为核心的主
流媒体舆论场”,一个是 “以微博、BBS、博客等为主的民间舆论场”4【J。当网络放大了两个舆论场中的差异
与分歧时,最容易获得公众注意力的那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在网络舆论场域中,就更直接的体现了这两
收稿 日期:2O14—08一l7
基金项目: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 (ZZYD1311)。
作者简介:于永宏 (1979一)男,福建漳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传播理论,影视传播。
第 3期 于永宏: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场域中的博弈研究 21
个舆论场是如何形成,如何相互制衡,如何凸显舆论中各方利益主体的权力元素博弈之态 。
2009年 “乌鲁木齐7.5骚乱事件”中,社交网站 “饭否”报道了此事件,引发了网友们的高度关注,之后网
站被屏蔽:2010年9月 江“西宜黄强拆事件”中,当 自焚照片和现场录像视频被传到网上后,引起了强烈的社
会舆论关注,当钟家姐妹准备前往北京陈情被县委书记拦截下,这个过程又被记者通过微博进行了现场直
播,更是将此次事件推广到了全网络,导致该事件中相关责任人受到处理;2011年元月由中国社科院教授
于建嵘发起的 微“博打拐”行动,短短两周的时间内就吸引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9世纪末美国金本位制的确立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pdf
- A Game Theory Approach Using Excel.pdf
- COMPARISONS OF LOW CARBON POLICIES I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pdf
- Ericson—Pakes动态博弈分析框架的发展及其在IO研究中的应用.pdf
- GDP总量与碳排放量的博弈分析.pdf
- IPO现史上最奇葩案例价低者得.pdf
- LTE-A中继系统中基于吞吐量和公平性博弈的RRM策略.pdf
- P2P 网络借贷监管的博弈分析.pdf
- PPP限价房项目中合作效率与政府激励效率博弈研究.pdf
- XP退休——操作系统大战背后的经济博弈.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