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学指南》看宋代博学宏词科的考试.docVIP

从《词学指南》看宋代博学宏词科的考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词学指南》看宋代博学宏词科的考试   摘要:宋哲宗绍圣元年立的“宏词科”,实际是对罢诗赋、制科流弊的补救。也因其高层次而成了宋代的一个重要科目。中词科后,一般都能委以重任,对士子有较大的吸引力。王应麟发誓考中词科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某种意义上,王氏编撰的《词学指南》,一方面是一种忆念,另一方面也是研究词科的基本史料,能见出词科考试的具体情形,以及如何应试、写作指南等。   关键词:词科;取士情形;写作指南   中图分类号:K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9-0115-04   宋代的博学宏词科的设置,有它特定的背景:随着王安石熙宁变法时罢诗赋、制科,以及后来禁“元?学术”,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士子不能为文、空疏的弊端,为弥补,哲宗绍圣元年(1094)另立“宏词科”,以培养词章之士。据《词学指南?序》与《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六,徽宗大观四年(1110)五月,以立法未详,“不足以致实学有文之士”,改为辞学兼茂科,其中,“以历代故事借拟为题,余以本朝故事或时事,盖质之古以觇记览之博,参之今以观翰墨之华”。且三岁一试。高宗绍兴三年(1133),改为“博学宏词科”,“六题分为三场,每场一古一今”,但三岁一试如旧。科名的更换,实际上也标示着词科内涵的变更,词科最终要求“学博”,详达“制度典故”,也即王应麟所概括的“盖是科之设,绍圣颛取华藻,大观?尚淹该,爰暨中兴,程序始备”。而王应麟的《词学指南》,作为现存保留博学宏词科史料最多和最翔实的著述,无疑能更好地剖析这一词科的特色和时代意义。   一、词科的取士情形及其地位   先看博学宏词一科在宋代时人心目中的地位。洪迈《容斋随笔》卷十《词学科目》叙述绍兴乙卯(1131)至绍熙癸丑(1193),六十余年,此科取士及任用情况:   自乙卯至于绍熙癸丑(1193),二十榜,或三人,或二人,或一人,并之三十三人。而绍熙庚戌(1190)阙不取。其以任子进者,汤岐公(思道)至宰相王日严(?)至翰林承旨,李献之(?)学士,陈子象(岩肖)兵部侍郎,汤朝?(邦彦)右史。陈岘方进用,而予兄弟居其间。文惠公(洪适)至宰相,文安公(洪遵)至执政,予冒处翰苑。此外皆系已登科人,然擢用者惟周益公(周必大)至宰相,周茂振(麟之)执政,沈德和(介)、莫子齐(济)、倪正父(思)、莫仲谦(叔光)、赵大本(彦中)、傅景仁(伯寿)至侍从,叶伯益(谦亨)、季元衡(南寿)至左右史,余多碌碌而见存未显者,陈宗召也。然则吾家所蒙,亦云过矣。   显然,中了博学宏词后,多致身宰衡,也即《宋史?选举志二》所说的“(此科)南渡以来所得之士,多致卿相、翰院者”。即以王应麟本人计,中词科前一年,宝?三年(1255),仅为从事郎(从八品)、扬州州学教授;考中后即授添差浙江西路安抚司干办公事,差是年科举殿试覆考检点查试卷官,极为荣耀。时人自然会极其看重、青睐。《四库全书?玉海附词学指南提要》即说:“至绍兴而定为博学宏词之名,重立试格。于是南宋一代通儒硕学多由是出,最号得人,而应麟尤为博洽,其作是书即为词科应用而设。”   那么,博学宏词科是不是容易考上呢?《词学指南》卷四录有《辞学题名》,即历次录取名单,时间从乙亥(1095)绍圣元年(1094)设“宏词科”的第二年,到己未(1259),王应麟的弟弟王应凤被录取,共一百零七人,这比《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四至二五多四人。[1](P47~49)一百六十六年间录取这么些人,每年平均仅零点六四,比起当日的进士及第,显然是难得太多了。这也决定了其高的淘汰率。进一步,比较每年的录取,王应麟实际上是区分为三个时段:第一阶段:即从绍圣元年(1094)设“宏词科”的第二年,到乙丑(大观三年,1109)。这正是大观法令改革的前一年。能看出,这一时期每年均举行,每次至少录取一人,甚至在乙亥(1095),一下子竟录用了五人。第二阶段:从辛卯(1111),大观改革的次年,到戊申(建炎二年,1128)。仍是每年一次,每次至少录取一人,一般为三人。第三阶段:乙卯(绍兴五年,1135)绍兴三年改治的第三年,到戊辰(嘉定元年,1208)虽然受战争影响,有所延迟,但已改为每三年一次,每次仅录取一到两人,人数明显降低。但从嘉定元年以后,一直到丙辰(宝?四年,1256),近五十年,才有王应麟一人。这显然极不正常,某种情形上也可说中断了。这当然事出有因:   戊辰(1208年)以后,时相不喜此科,主司务以艰僻之题困试者,纵有记忆不遗,文采可观,辄复推求小疵,以故久无中选者。[2](P451)   这里的“时相”指史弥远。其“不喜此科”,实际上掺杂有更多的个人恩怨,或者说党争纠葛。   嘉定间,当国者惮真西山刚正,遂谓词科人?挟文章科目以轻朝廷,自后,词科不取人。虽以徐子仪之文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