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构山海大地的生态伦理
_一论台湾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写作
王志彬
摘要: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对现代化进程中山海世界所遭遇的生态问题进行了观照与反
思,他们对生态失衡的忧虑以及对生态伦理的重构,延续了台湾生态文学的创作精神,丰富
了民族文学的内容。台湾少数民族作家的生态书写既体现了他们对山海世界的依恋,也是他
们建构身份认同的手段。由于对民族现代化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刻,致使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作
家未能建构起现代的生态伦理观,也未能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去思考民族生态问题。
关键词: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生态写作;生态伦理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中心主义”逐步取代了“自然中心主义”,
人类贪婪的物质欲求,导致对自然索求过度,引发了土地沙化、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人类
在享受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却又在痛苦地承受着大自然疯狂地报复,人与自然之间正
逐步丧失应有的秩序。面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们开始反思,
并呼吁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进而为人类找寻一个诗意栖居的大地。1962年美
Carson)的作品《寂静的春天》问世,从此生态文学创作
国女生物学家瑞秋·卡森(Rachel
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尽管中国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
的思想,但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进程中,中国依然面临诸多的生态问题。20世纪
80年代以后,作家们自觉地关注生态问题,这样的作家作品有张炜的《九月寓言》、贾平凹
的《怀念狼》、雪漠的《大漠祭》、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迟子建的《额尔古
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等。少数民族由于生存地理空间的偏远性和原生性,因
而在现代文明面前其区域生态更显见脆弱性,鄂温克族鸟热尔图的《老人与鹿》、蒙占族郭
雪波的《沙狐》、藏族阿来的《空山》、哈尼族存文学的《猎手的距离》、土家族李传峰的《红
豺》等作品也都表现了各自民族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台湾是较早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
社会转型的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起,岛内作家刘克襄、徐仁修、廖鸿基、王家祥、吴明
益、韩韩、马以工、心岱等人就对岛内生态问题进行关注,并由此开启了台湾生态文学的创
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断崛起的台湾少数民族作家深感山海大地面临的生态问题,
为守护民族生存的家园,他们在文学场域对现代科技文明破坏民族生存环境展开批判,同时
亦积极重述其民族传统的山海生存经验与智慧,重构人与大地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
作者简介;王志彬(1973一),男,汉族,安徽灵璧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台港澳文学
15
一神性的山海世界与和谐的大地伦理
从玉山到大武山,从日月潭到兰屿,台湾少数民族世居于山林海湄,山海相连、低纬度
高海拔的地理空间赋予了他们独特驹生存空间,也给与了他们的衣食、美感与智慧。卑南族
作家巴代描述部落的风景:“三月是美丽的季节,尤其在东台湾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山区的
三月季节,翠绿远景中,总有一块块淡了颜色的绿。像是水彩画作时,不小心滴洒了些水珠
在涂满鲜艳色彩的画纸上,慌张拿起桌布吸干后,留下了几块淡了的色痕,走进山区,才真
切发现那些不翠绿鲜丽的色彩,原来是蛰伏一个冬季的野草香花,没有明天似的恣意绽放,
这区黄碎碎的一地,那块蓝点点的一片;还有红的白的交杂竞艳。蜂蝶这儿走来,那儿看看
地评鉴着。整个山区展现着无比的生机与春意。”。飘零的落叶、清澈的涧水、沉默的夕阳、
远处的山岚、袅袅的炊烟和安静的部落,这是台湾少数民族温暖、浪漫和充满神性的部落世
界,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人们诗意追求的生活地景。同时山林海湄也多是生存条件恶劣和
自然资源有限的边缘地区,大自然的任何波动都牵系着山海民族的命运和生活的变化。在无
数次与大自然亲近与冲突之后,台湾少数民族懂得了与自然和平相处,懂得了对自然的感恩、
敬畏和依恋,懂得了有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懂得了以最智慧的方式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动
态平衡。他们将自己视作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依赖多于改造、
顺从多于征服。“我们是猎人家族,有猎人的规范,对生命尊重,祖先才会给你更多的猎物;
如果你对大自然不敬,不依循着猎人对自然的法则,动物就不会再到你的猎场奔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