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国学研究的历史走向
——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刘殿祥
【摘要】二十世纪初期影响中国社会历史最大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也影响到中国的学术,
辛亥革命前后在学术界兴起的国学研究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从民族国家的
救亡图存出发的保存“国粹”的研究转向启蒙意识中的国学反思,在搿汉学”考据学的国学
研究中注入了激进的文化思想意识,而在文化心理上更多了矛盾性和复杂性。本文主要立足
于新文化运动考察了国学研究在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走向.
【关键词】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学研究:历史走向
从近代学术到现代学术的发展过程中,“国学”成为中国学术研究中的核心命题和中心
话语,贯穿了中国的近现代学术史。辛亥革命前后勃兴的国学话语,经过政治革命的洗礼,
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新的文化思想的兴起,到新文化运动时期,近代的国学研究发生了新的历
史变化。本文立足于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原则,重点考察近代国学研究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
历史走向。
近代学术中的国学话语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后。如果说乾嘉时期以“汉学一为学术中心
话语,十九世纪中叶后以“中学”为学术中心话语,那么,二十世纪初则以“国学”为中心
话语了,影响所及而至于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现代学术。据统计,从1905年起至三、四十年
代,以“国学”命名的学术研究团体和报刊影响较大者有近20家(种)。o就研究主体而言,
不遗余力地明确以。国学”研究为宗旨的是章太炎,他之于国学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体现
在三方面,一是创办国学讲习会,1906年在日本东京创办“国学讲习会,1934年在苏州创
办了“章氏国学讲习会”。二是与“国学讲习会一相结合,章太炎身体力行主讲“国学”,前
后四次大规模地在社会上讲授国学。o三是发表和出版了几次“国学”演讲内容,如第一次
以‘论语言文字之学、论文学》、‘论诸子学为题发表在‘国学讲习会略说》中在日本印
行,第二次演讲由吴承仕记录整理为葑汉微言,第三次演讲由曹聚仁记录整理为‘国学
①罗检秋:‘嘉庆以来汉学传统的衍变与传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35页以表格形武列
出了。清末民初主要民间国学团体。.共开列出19个.分别说明了名称,地点、时问,创办人,所出版刊
物.如果加上没有列出的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就有20家国学研究团体和机构.
②章太炎的四次国学演讲分别为:第一次是1906年至1909年在日本东京的“国学讲习会”上讲授诸子学
和段注‘说文解字.鲁迅、许寿裳,钱玄同,沈兼士、朱希祖、马幼渔.周作入等聆听过这次国学演讲;
第二次是1913年至1916年在北京被衰世凯软禁时开讲国学,傅斯年、顾颉刚等曾经聆听:第三次是1922
年4月至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第四次是晚年的1933牟至1936年在苏州以“章氏国学讲习会”名义主讲
国学.参见‘章大炎学术年谱。姚莫中、董国炎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刘梦溪‘论国学)第
2卜2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刘著谓章太炎四次国学讲演为。章氏四讲”.
概论》和张冥飞整理的章太炎先生国学讲演集》。正是通过国学讲习会的讲演和讲演稿的
发表,章太炎的“国学”研究一方面得以表述而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影响了现代学术中的
“国学”研究,另一方面从中可以见出章太炎的“国学”观。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在《民报》
发表的国学讲习会序》中申说“国学”要旨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
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
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
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夫一国之所以存立者,必其国有独优之治法,施
之于其国为最宜,有独立之文辞,为其国秀美之士所爱赏。立国之要素既如此,故凡有志于
其一国者,不可不通其治法,不习其文辞。苟不尔,则不能立于最高等之位置。而有以转移
其国化,此定理也。”①由此可见,“国学”是近代以降在国家面临危亡、在国家意识支配下、
与国家兴亡相结合而提倡的,虽然过分夸大了“学”之于“国”的作用,但“国学一概念隐
含了当时学人“学术救国”的思想,特别是能够超越文化和学术自身而从国家高度看取古典
学术,对于学术自身的发展有积极意义。章太炎在日本时的讲题为“一,中国语言文字制作
之原;一、典章制度所以设施之旨趣;一、古来人物事迹之可为法式者。”@这里章太炎是以
“语言文字、典章制度、人物事迹”为“国学”范围。到第三次国学讲演时,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