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地方化视野中黄土文化的精神价值
叶舒宪
从反思现代性危机和反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高度,重新审视全球性的文化
寻根思潮,可以把寻根的实质理解为文化再认同的过程。就西方社会而言,当代寻根
运动者反思和批判的锋芒主要集中在种族、地理、历史观、性别、宗教和文明起源诸
方面。形形色色的“文化他者”成为文化反思与再认同的镜子。而对非西方的民族国
家来说,文化寻根可以视为对全球化的逆向反应。以社会学家罗兰·罗们森的术语又
可以称为“全球地方化”的具体表现。这是我们全面把握新世纪的文化格局的一个非
常有益的新概念。它自身由“全球化”与“地方化”两个词根组合而成,因此浓缩了
相反相成的两种倾向之间的张力,具有辩证的说服力,可以有效地避免单向思维的偏
执和盲视。从这种辩证的意义上看,全球地方化也不妨理解为全球化过程催生出的新
的本土文化自觉。
人作为世界上唯一的文化生物物种,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存、传承,其
实就是人类对自己的种群的生存资源和生存方式的自觉延续。这种文化自觉正是在全
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刺激之下日渐成熟起来,于是有了20世纪后期由联合国为平台的,
在世界范围内各民族文化中实施的调查和保护“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是一个比较绕口的西化概念,不仅对于广大中国民众,就是西
方一般的公众也会觉得陌生。不过,只要从我们熟悉的“物质”与“精神”相对的话
语模式出发,就可以从精神遗产或无形遗产的高度来理会这个新名词的真谛了。近年
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两年一度的申报筛选项目的实施,申报遗产已经成为许多
地方政府关注文化的重要动力。
然而,关于为什么申报的问题,以及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的问题,在理论认识
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盲区。难道只是出于扶贫和抢救的功利目的吗?人们对“文化搭
台经贸唱戏”这样短视和浅薄的口号已经习以为常。这就尤其需要具有高瞻远瞩的
思想者站出来加以引导。在这方面中央美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中国民
间剪纸无形遗产申报”可以作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案例。项目负责人乔晓光十多年来
奔走在黄河流域的民间村落。他不仅熟悉本土的艺术传统和众多的民间艺人,而且
能够从文化生态的整体眼光来把握民间剪纸的精神功能,揭示民间艺术活动长久不
衰的内在动力。
剪纸和信天游、腰鼓舞一样,不是可有可无的日常生活的点缀。它就是我们这个
物质资源相对贫瘠的黄土文明的民间精神生态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早已熟悉了从帝
王的宫殿广场——北京的天安门或上海外滩的华丽灯火中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却不
习惯从黄土高原的婆姨们的能剪能绣的祖传技艺以及这种技艺所负载的精神品格中去
体认我们文化的内蕴生命力!知识全球化进程和文化生态的自觉意识给我们文化中国
的资源价值得到空前高度的重新审视与重新估价的契机!有识之士终将会意识到:保
存和传承某种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发展物
质生产和追逐经济的增长率。
正像“生物多样性”这样一个崭新的概念对于整个生命世界的生态系统共存共荣
具有非常的意义一样,“文化多样性”对我们现代人已经习惯的单一标准的现代性认同
也具有一种反观和反思的参照价值,如同人类学家从他们所研究的“原始”社会获得
启发,从而转过来批判自己的“文明”社会之弊端一般。为保护民间美术遗产而大声
疾呼的乔晓光教授就在走访陕北旬邑县“剪花娘子”库淑兰的窑洞时,留下了自我反
思的宝贵记录:
“我感叹这贫瘠的土地,感叹这穷困中的芸芸众生。我宁愿这仅剩的民俗和民间艺
术一夜消失,只要人民能早日走出贫困。但我那悲天悯人之心又很快发生了动摇。贫
困中的农民并没有我们这般多的感叹和抱怨,他们自有其生之欢乐,死之悲苦。他们
淳朴、诚实、热情、善良的品性却又实实在在得自贫困闭塞的这方水土。这反倒衬出
现代文明社会人性生存的脆弱、矫情和贫乏。我总在追想,这一方水土何以这般神奇,
使他的乡民们保持如此淳厚善良的美德,并创造出这般通达乐观、情感炽烈的民间艺
术。我想这正是古老深厚的民间活态文化在民间群体生存心灵里长期积淀形成的生命
信仰力量。”
同样是艺术家,出生在这块黄土地的画家丁方,作为今日画坛油画创作方面具有
93
鲜明个人风格的一个代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