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宅的成功修复和利用看苏州对古居民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探索.pdfVIP

从潘宅的成功修复和利用看苏州对古居民保护和利用的成功探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投入资金进行修复。中张家巷10号沈宅投入资金300余万元修复了近千平方米,由 市戏曲博物馆购下后,在此建成了苏州评弹博物馆。通过三年努力,潘宅、中张家巷 lO号等一批古居民的成功修复,实现了保护和利用的高度统一,使古建筑焕发出勃勃 的生机,令我们这些肩负历史重任的保护者感到欣慰。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浩若繁星的文物古迹中,古民居占有 很重要的份量。因诸多历史原因,给苏州古民居留下了累累伤痕o《苏州市文物保护 “十一、五”规划》列出市区亟待抢修的文物项目有28处,“十一、五”期间文物维修项 目达89处之多,其中大部分是政府所有的直管公房。 历史遗存的保护是第一位的,已无可争议。怎样保护,有着无穷的学术研究;实施 保护,又面临巨大资金投入的屏障。怎样保护,专家学者的研究正在一步步地深入;实 施保护,政府选择了利用民资多元化运作的途径,这为古民居的保护吹来了春风,带来 了希望。在这并无先例的实践中,不可回避地出现了一个古民居的利用问题,如何处 理好保护、传承、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苏州古城内,尽管已有许多民居旧宅在时光的流逝中黯然灭失,留下了诸多遗憾, 但是在苏州众多的街巷里,依然散落着许多“蓬头垢面”、有待人们去“梳妆打扮”的古 民居,使其早见天日。 1988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在市区十梓街56号顾宅进行了修复改善试点。修复原 则是解除危险、修旧如旧,保持原有风貌,改善内部设施,增设卫生间,设独立厨房和客 厅。近年来,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各级房产管理部门、园林绿化部门、各区政府以及 一些单位和个人都积极参与古民居保护修复,并作了有益的尝试。 有一位台商曾说过,他喜欢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更喜欢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使他流连忘返。苏州有着深厚的历史沉积,有着优越的人 居环境,如果能在苏州拥有一座古居民,会实现他梦寐以求的夙愿。 由此我们又想到,古居民有着文物的属性,文物的利用主要体现它的收藏、鉴赏和 研究价值。字画、瓷器、古家具均可收藏在室内,观赏和研究。古民居、古建筑更能身 临其中进行观赏研究,人能进入文物之中是古民居的一大特点。 山塘街250号许宅,由周炳中先生拆巨资精雕细琢,修复成一座“山塘雕花楼”o 我们曾和周先生交流过,他说过,他并没有考虑一定要在修复的古民居中出什么经济 效益。庭院深深,断断隔隔自成景,疏疏密密窗如画,身临其境,不亦乐乎。无疑,古民 一77— 居有着巨大的收藏价值,这是文物的共同属性。 苏州市区现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90处,控制保护古建筑250处,其中大部分有 待抢修保护,任务十分艰巨。2006年3月30日,苏州市政府召开古建筑保护工作会 议,市领导强调了“十一、五”期间古建筑抢修任务很重,要抓紧实施第二轮古建筑抢 修计划,分轻重缓急,逐项落实责任。同时,要进一步探索社会化保护新思路,研究新 政策,实现新突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的积极性。 苏州市房产管理局在探索社会化保护新思路方面已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周围已 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我们不反对社会民资作投资性的保护,但我们更赞同收藏性的 保护。有一位民营企业家表示,收藏一座古民居,决不亚于收藏一幅字画或者其它一 些什么文物。 卫道观前潘宅与中张家巷沈宅的成功尝试,对大量古民居的保护起到了一个很好 的示范作用,作为文物的古民居,就是有那么一种不可估量的价值,有一股不可抗拒的 吸引力,这增强了我们从事保护工作的信心。今后市房管部门将进一步贯彻“保护为 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拂尘呵护。相信千百年来散落在 姑苏大地在古民居,都将重见天日,重放异彩。 一78— 从潘宅的成功修复和利用看苏州对古居民保护和利用的成功 探索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孙迎庆.Sun Yingqing 水墨苏州——平江路的吴韵古风[期刊论文]-寻根2007(2) 2. 周海飞 水巷旧事[期刊论文]-老年教育(长者家园版)2008(12) 3. 冯坚 守住这片老城[期刊论文]-规划师2001,17(5) 4. 余玉龙 试论青海省古建筑的多层次保护与利用 [会议论文]-2005 5. 林瑾 杭州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期刊论文]-浙江建筑2008,25(7) 6. 大路 今天,我们面对古建筑[期刊论文]-中国地产市场2004(8) 7. 李致忠.Li Zhi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