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为己之学”.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儒学全球论坛(2006)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一是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孔安国:“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一主 要从知与行的关系来看其差异,强调实践、躬行的为学之本。 二说以荀子为开始,认为‘‘为己”之学以自己的内在性情为归依,而“为人 之学则把文章、学问当作取悦于人、显己于世的工具。宋代程朱理学、清人刘宝 楠、近人杨树达、杨伯峻多从之。《苟子·劝学》云:“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 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 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问则四寸耳,何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 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续。一杨惊注日:。禽 犊,馈献之物也。’’郝懿行则日:。小日禽,大日兽。禽犊,谓犊之小小者,人喜 抚弄而玩爱之,非必己有,非必献人,直可为玩弄之物耳。川杨、郝尽管对“禽 犊一解有不同,但无论是“馈献之物修还是“玩弄之物一,都强调了与“为己一 之学“以美其身一的内在性术之求不同,“为人一之学乃是取悦于人的外在功夫。 朱熹《四书集注》引程子日:“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古 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一刘宝楠《论语正 义》除列举苟子的解释,还引《新序》所传墨子答齐王问:“古之学者,得一善 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善言,务以悦人。又引范晔《后汉书·桓荣传 论》谓:“为人者,凭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z近人杨伯峻翻译此语: “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在装饰自己,给别人 看。刀3这些都是承接从苟子开始的那个解释系统而来,以“内与“外’’之不同 来解释“为己’’、“为人之学的之差异。 三是近人钱穆的“新解’’,以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依据, 认为“己立己达是为己,立人达人是为人”,从而消解了“古之学者’’和“今之 学者”对举中所有的价值反差,更多的突出了“为己、“为人之学一体两面、 互相依存的关系。 以上三解,窃以为以第二解为胜。其说法的精神都是一致的,即“己是目 的。在《论语》罩面,这种精神也是一以贯之的。“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人不 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不患莫己知。’’……等等典型表述无不体现了 这一点。努力使自己成为君子,成为圣人,成为尧舜,成为志士仁人,这是为己 ’见r先谦撰简了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点校奉,第13页。 ②见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点校奉,第586页。 4杨们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154灭。第340.贝。 175 儒学全球论坛(2006)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之学的宏伟目标。围绕这个目的又展开两条基本路径,一是“求放心,孟子日: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 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 子上》)这里告诉我们,学问之道的根本在于“求放心”,即不要放纵自己,不要 扭曲自己,不要丧失自己,不要离开‘‘己陟这一目的。要时时懂得把心收回来, 把心存养好,做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样就不会失去目标。失去方向。二 是“乐?。程朱理学常常要人们寻“孔颜乐处孔颜乐在何处?实际上就是以“己” 为目的。《论语》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贤哉,·回也, 一箪食,·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饭蔬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著名的语言都表达了一 种生命的快乐。从哲学意义来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超越性。 二、“己”概念蕴涵了深刻的道德追求,被赋予了极高的道德期望 .“为仁由己,“君子求诸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以为己任……等等 都体现了孔学的鲜明特征。在孔学看来,“己这一根据是唯一的最终的根据, 因而,它是人最终得以凭恃的。在孟子那里,“己”是性善论的基础,这就是著 名的“四端说,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之有四端 也,即其有四体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有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这就给出了人性修养的根据与基础。这个“端’’就是人所固有的良知良能,说到 底即是超越所赖以出发之端。总之,在人的生命中“求”的路径无非两条,一是 “求在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