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左传》隐公记事的叙事立场.pdf
《左传》隐公记事的叙事立场
文献研究
《左传》隐公记事的叙事立场
杨茂义*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文秘系,北京 100102 )
摘 要:《左传》记事始于隐公的问题是经学研究的重 话题。古代经学家多通过“始隐说”将 《春秋》说成是兴王之作。
但是 《左传》隐公记事却表达了不同立场。《左传》隐公记事虽然表现出尊王倾向,但突出的却是天下无王为势所必然。
《左传》隐公记事对隐公的描写并未显示出后世经学家所说的“王鲁” 象,对郑庄公的肯定态度则显示了《左传》认同
霸主政治的思想倾向。《春秋》兴王说也是一家之言。
关键词:《左传》;鲁隐公;兴王
中图分类号:K225.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02(2013)02-0107-05
The Narrative stance of Duke Yin of Lu Chronicle in Zuozhuan
YANG Mao-yi
(Secretarial Depa rtment, Beijing Youth Politics Colleg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Why the outset of Zuozhuan is Duke Yin was important topic of Chinese classical studies, the ancient classics scholars
said Sp ring and Autumn as a book for reconstruction of kingly order. But Duke Yin of Lu Chronicle in Zuozhuan expressed a
different stance, which although showed the tendency of respecting monarchy, but the highlight is the Inevitable of no monarchy.
The description of Duke Yin in Zuozhuan has not shown signs of Lu Kingdom as monarchy said by later generations classics
scholars, and the affirmative attitude to Duke Zhuang of Zheng showed an agree tendency to hegemony politics.
Keywords: Zuozhuan; Duke Yin of Lu; reconstruction of kingly order
《左传》记事始于隐公的问题是经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汉代以来经学家一直为 《春秋》何
以始于隐公元年争论不休。秉承董仲舒等人的王道思想,汉代经学家就多从兴王说立意。东汉何休就认
为:“《春秋》王鲁,托隐公以为始受命王。”[1] (p2097) 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继承这一说法,
“《春秋》何始于鲁隐公 答曰:周平王,东周之始王也。隐公,让国之贤君也。考乎其时则相接,言
乎其位则列国,本乎其始则周公之祚胤也。若平王能祈 永命,绍开中兴;隐公能弘宣祖业,光启王室,
[1](p1708)
则西周之美可寻,文武之迹不坠,是故因其历数,附其行事,采周之旧,以会成王义,垂法将来。”
唐孔颖达等基本遵循杜预的观点。宋人认识到隐公兴王之说的牵强,以“正始”说解释记事始于隐公。
孙复认为“孔子之作 《春秋》也,以 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然则 《春秋》之始于隐公者非
他,以平王之所终也”,“平王东迁,平 不王,周道绝矣……夫 治其末者,必先端其本,严其终者,
[2]
必先正其始。” 沿用孟子 “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观点,以为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