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风与中国唐诗的审美意境.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蕉风与中国唐诗的审美意境.pdf

蕉风与中国唐诗的审美意境 涂 丹 李 怡 摘要:俳句作为日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 制。至今不过五百年历史的俳句,与中国文化却有着很深的渊源。唐诗对日本俳句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 响。俳句大师松尾芭蕉正是借鉴了唐诗丰富多彩的词汇、巧妙奇特的构思以及审美意境,形成了自己别具 一格的文学风格“蕉风”。本文旨在梳理“蕉风”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渊源,探讨芭蕉对这些中国文化元素 的吸收、同化及如何将其融入到Et本本土俳句之中,形成自己的别具一格并影响深远的文学风格。 关键词:俳句 蕉风 中国唐诗审美意境渊源 中图分类号:11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338(2015)03—0132—04 作者简介i涂丹,女,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博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比较文学、文化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怡,女,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 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的一种文学形式,有严格的季节要求,是一种以最短的形式表现对事物独自 见解的象征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它是包括季语的十七个音组成的最短的诗歌,这十七个音又分 成三句,通常称为五七五格式。俳句作为独立诗体形成于15世纪,经由贞门俳谐、谈林俳谐的推广与 普及,发展至江户时代已成为上至王室、武士等贵族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的通俗文学形式。真正 将俳句带人“黄金时代”的俳句大师当属松尾芭蕉。他是伊贺国上野人,本名宗,初号青桃,后改为 “芭蕉”。他树立的“蕉风”为俳界树立了一个可供研究和效法的典范,并使日本俳界认识到:俳句不 能光是在滑稽诙谐中混日子,而要以严肃的态度进行创作,要从多方面对感情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探 讨。只有这样,它才能作为文学形式长期流传下去,且写出严肃而又清新的作品来。最终,松尾芭蕉 凭借在俳句上的探索与创新确立了其“俳圣”的文坛地位。本文旨在梳理“蕉风”的形成与中国文化 的渊源,探讨芭蕉对这些中国文化元素的吸收、同化及如何将其融入到日本本土俳句之中,形成自己 的别具一格并影响深远的文学风格。 一、芭蕉的“风雅之诚与杜甫 在芭蕉的俳句中,最显著的中国古典诗歌元素当属杜甫的佳作。芭蕉非常崇拜杜甫高洁的品行, 对杜甫漂泊坎坷的一生有着强烈的共鸣。芭蕉出生于一个下级武士家庭。13岁成为藤堂忠良(俳号 蝉吟)的伴读,拜师在贞门,学习俳谐写作。在陪伴蝉吟的日子里,芭蕉不仅学会了大量的俳谐创作, 还接触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特别钟爱李白、杜甫的诗歌。可惜,蝉吟不幸早逝,使他原本想凭借蝉吟 的信赖和赏识改变卑微身份走上仕途的梦想破灭。之后,芭蕉去京都、江户学习贞门俳谐和谈林俳谐 132 万方数据 创作,并于1676年在“俳句百韵连句”大赛上一举成名,登上俳坛。他先后发表了《江户两吟集》和 《青桃门第:独吟二十歌仙》,巩固了他在谈林俳谐的地位。 但是芭蕉不愿像贞门俳谐那样进行形式化创作,也不愿像谈林派只追求诙谐、流于卑俗。所以他 放弃了在俳坛的地位,在门人的帮助下隐居深川草庵里。由于他对杜甫的钦佩,加之与杜甫结庐草堂 相似的经历,他将其所住的庵名定为“泊船庵”。他在《乞食翁》中说:“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 里船。我识其句,不识其心。察其闲寂,不晓其乐。唯胜老杜者,独多病耳。”杜甫《绝句四首》中这两 句诗描写的情景,胜似从芭蕉草堂眺望深川对岸的远景:富士山顶白皑皑的积雪在阳光下闪耀,门前 河中停泊着大小船舶。芭蕉把自己清贫简素的生活同在浣花溪草堂时的杜甫相比,借此表白自己宁 静淡泊的志向,从中获得了精神慰藉。松尾芭蕉的《忆老杜》“西风拂须时,感叹秋深者谁子?”也充分 说明了杜甫对芭蕉俳句创作的影响。这首俳句不仅表达了他对老杜相悯相惜的情致,从内容上看,它 则出自于杜甫《独坐》中的“悲秋回白首,倚杖背孤城”和《白帝城最高楼》中的“杖黎叹世者谁子?泣 血迸空回白头”。从语法来看,“感叹秋深者谁子”中的词序倒置的运用也是对《白帝城最高楼》倒装 句的模仿。 当然由于芭蕉与杜甫身处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时代,

文档评论(0)

o25ju79u8h769h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