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 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卷上》中所指出的:“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唯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粱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 虚人感冒的治疗,单纯解表祛邪,难免犯虚虚之戒,而邪必不除。治宜扶正解表,标本兼顾,其本为“素禀体质”。气虚者宜益气解表,用人参败毒散或参苏饮,甚或补中益气汤;血虚者宜养血解表,用七味葱白饮或四物汤加荆防之类;阴虚者宜滋阴解表,用加减葳蕤汤;阳虚者宜温阳解表,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再造散。 汗法是常用的开腠理解除在表之邪的方法,但对于阴虚质、燥红质,或气虚质、阳虚质,以及气血不足之人,忌单纯使用汗法,如《伤寒论》所告诫,咽喉干燥者、亡血家、衄家、淋家、疮家等不可发汗。即使需要汗法,也宜扶助正气攻补兼施以除外邪。 吐法、下法均属攻克之法,用之不当,最易伤人元气,伐人阴精,凡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虚质、倦白光质、迟冷质、燥红质等体质之人,不宜妄用。 温法宜于倦白光质和迟冷质、阳虚类体质之人,而阴虚质、燥红质类体质之人则应忌用,避免辛温燥热之剂易于化燥伤阴之弊端。 补法在调整和改善体质中具有着重要意义,因形成病理体质的机制在于脏腑功能失常,阴阳气血失调,其关键多在于虚,或是以虚为主,因虚致实。但要根据体质,辨清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状况而补。使方药针对体质而使用,不能误补,强调治疗的个体化原则,因人而异,随体质而加减,并注意用药反应,避免补剂使用过长、过量而犯“虚虚实实”之戒。 同病异治:如在相同的环境,相同的时令,同感风寒而致咳嗽,除具有咳嗽、咯痰、寒热等共同症状外,在阳热偏亢之体,则会出现咳黄粘痰、口渴、咽痛、苔薄黄、脉浮数等症;在阴寒偏盛之体,则会见咳痰清稀、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等症;素体脾虚湿困之人,则会见咳痰量多,胸痞肢重等症,故在治疗时治法各异。此为“证”随体质而化,而有同病异治之法。 异病同治:如《伤寒论》176条云:“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一条云:“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发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哺益甚,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前者为伤寒,直接致病因子为寒邪,后者为温病,直接致病因子为温热之邪,由于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本身有阳气相对偏亢的特点,所以两者病至阳明,邪气都从阳化而出现无形之热邪弥漫的共同见症,治疗都取白虎汤清解里热。 《金匮要略》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有二:一为“肺痈喘息不得卧”,一为“支饮不得息”,它们虽系两种不同的病,但二者病位都在肺,病机同为邪实壅肺、肺气不利,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治之。 又如咳嗽、喘、哮是中医三种不同的病,如果患者的体质存在肾气不足的内在因素,那么这三者均可累及肾而成为肾不纳气证,治疗则同取补肾纳气,一法而三病皆可获效。 阴虚体质之人,宜甘寒清润,忌苦寒沉降、辛香温散,饮食当避辛辣; 阳虚体质之人,宜益火温补,忌苦寒泻火; 气虚体质之人,宜补气培元,忌耗散克伐; 气郁体质之人,宜疏肝调气,忌燥热滋补; 血瘀体质之人,宜疏通血气,忌固涩收敛; 痰湿体质之人,宜健脾化痰,忌阴柔滋补; 湿热体质之人,忌刚燥温热、甜腻柔润; 腻滞质忌养阴药;燥红质忌辛燥药; 迟冷质忌苦寒药;倦白光质忌破气药; 晦涩质忌凉血涩血药,如虚寒血证及挟血瘀者忌地榆丸类等。 如《灵枢·行针》云:“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原理在于针刺反应与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相关。 《灵枢·通天》云:“古之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提出根据五类体质之不同特点施治,如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阴血浓浊,卫气涩滞,阴阳不和,若不急泻其阴分则不能使病治愈;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阴阳平和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调,治时谨审其阴阳,视其邪正虚实,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不盛不虚,则从本经取治之。 《素问·征四失论》将不理解形体之寒温,不能区别人之勇怯,视为临证治疗失误的重要内容,因而提倡针刺治疗“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第七章 体质与疾病的治疗 一、辨体论治 二、辨体论治与辨病、辨证治疗的综合运用 体质特征是影响疾病和证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体质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疾病的临床证候类型和个体对治疗反应的差异性,故患者的体质状态是中医临床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客观依据之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