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骈体公文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docVIP

浅析唐代骈体公文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唐代骈体公文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浅析唐代骈体公文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浅析唐代骈体公文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 骈体文学由来已久,《易经》之中已现骈文。清middot;阮元《文言说》云:《文言》数百字,几于句句用韵hellip;hellip;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1]。先秦典籍中,骈俪之语亦屡见不鲜。古人认为文章需有藻饰,以助文势,增加文章的形象性与说服力,既易于闻者诵读,又可达到宣传自己主张之目的。清人阮元之论最为深切:古人以简策传世者少,以口舌传世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故同为一言,转相告与,必有愆误,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诵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2]经过历代的探索与实践,骈文到南北朝时期达到顶峰。唐代延而用之,以为一朝正宗。有唐一代三百年,有盛衰之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公文的内涵气度和行文技巧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宋祁在《新唐书middot;文艺传》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唐文三变说[3]作为唐文之一部的骈体公文,在历史的大潮中亦是几经辗转,却始终作为政府行政公文的主体存在,其中原因,值得探究。   一、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承魏晋南北朝之遗风,惯性巨大,难以骤改    骈体文广泛应用于公文之高潮,渐起于六朝,孙德谦《六朝丽指》云丽辞之兴,六朝称极盛焉[4]又云六朝者,骈文之初祖也[5]。六朝之时,骈体文章开始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尤以公文为盛,他说六朝骈体之盛,凡君上诰敕,人臣奏章,以及军国檄移,与朋友往还书疏,无不袭用斯体[6]这成为当时人们的普遍意识。古人将骈体文制成用以宪章典谟,稗赞王道的政府文书,视为大道。《陈书middot;文学传》云:(指骈体公文,笔者按)大则宪章典谟,小则文理清正,申抒性灵。[7]这对文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努力提高辞藻的技艺,写出辞彩华丽的文章觐呈御览,以求引起皇帝的赏识,继而加官进爵,多获隆宠,《陈书middot;文学传》载:(陈后主)躬自省览,其有辞工,则神笔赏激,加其爵位[8]于是,形成了士大夫咸知自励的风气。[9]    六朝过于浮华奢靡的文风,不利于树立新潮的气象,唐立国之初,自上而下皆有意变革之。孙德谦《六朝丽指》云:六朝之文,至弃梁则华艳极矣hellip;hellip;而李氏则力诋其弊,要思一变[10]。于是魏征提出去六朝之短而合其长的建议,以收尽善尽美之效。他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贵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实用,文华者便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棳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11]    从魏征的文章看,他并未提出将骈文这一文体弃之不用,只是要扬长避短。可见,他心理上是承认骈体公文的体式的,反对的矛头只是指向浮靡的文风,并未触动骈体公文的根基。他的这段话主体是骈体文,散句偶行其间,一改六朝积习,给文章增添了许多流畅。当时的公文作家在内心里,依旧是以骈体文为正宗的。太宗御制之文亦多六朝遗风,极尽渲染铺排之能事,文辞甚华。却已少浮华之气。如《临层台赋》、《小池赋》等。诸多由前朝入唐的遗老之心态和太宗一样,皆因受六朝影响根深蒂固,惯性使然,难以骤改。   二、唐代科举制度对骈体公文创作的促进作用    科举制度作为唐代国家制度的重要一环,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形态,其对士人的心理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一代之文学必然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唐代科举科目较繁,然竞争最为激烈者,当推进士明经二科,而于二者中,进士科更为尊贵,报考的人也较多,是中央政府获取高级知识分子的主要渠道。欧阳修《新唐书middot;选举制》云: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盛焉。[12]    进士科出身的人一般是逐渐进入翰林院,专门为朝廷起草文告,参与机枢,成为靠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领导层的高级秘书人员。正是由于进士科地位尊贵,前途远大,更符合士子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信念,加之,其位置特殊,自己的政治理想更易上达天聪,所以士子皓首穷经,呕心沥血,寒窗苦读,只为进士及第一展才华,光宗耀祖。    唐代进士科最突出的特点是诗赋取士。唐所谓赋,乃是律赋,突出的特点是限韵。如此,则律赋较之汉大赋、六朝抒情小赋,格律更为严格,结构更为整饬。之所以会限韵,出于两种考虑。一是更严格的要求测试应试者的才华,使得考试有个相对统一的标准。二是防止舞弊。在诗赋取士的考试原则下,必然会对文人的文学创作、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    科举制度下催生出的行卷制度对文人创作骈体公文也有着较大的影响。程千帆先生在《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一书中说道: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即主持考试的礼部侍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