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批博士:跨越30年的“未解之题”.docVIP

新中国第一批博士:跨越30年的“未解之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中国第一批博士:跨越30年的“未解之题”.doc

新中国第一批博士:跨越30年的“未解之题”   这18个人的命运因为一个特殊的身份联系在一起。30年前,他们在人民大会堂被集中授予学位,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博士。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向博士生导师之一、复旦大学教授谷超豪提了个尖锐的问题:我们国家培养的博士,和国际上的水平比起来怎么样?   据在场的人回忆,谷超豪笃定地回答:可以达到国际水平。   30年后,这18个当年的有志青年,已经成长为院士、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博士授予国。   2013年5月27日,他们之中的11位,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再度相聚。然而,与年轻的博士研究生交流时,与当年相似的问题却被屡屡问及。   只是,这一次轮到他们来回答了。   “在这浮躁的世界中,更需要你们静心做学问”   重返校园之前,18颗博士“种子”埋藏在建筑工地、校办工厂,甚至地方剧团里。   “总觉得像个梦,生怕醒了发现自己还在深山老林,抬头看见天上的星星。”66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尚志说。“文革”中,他受家庭出身影响,只上了1年大学就被分配到四川大巴山一个“有野猪有狗熊”的地方教数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搞科研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范洪义在农场劳动时,站在河边背背英文字典,就被认为“崇洋,不积极参加文化大革命”。   范洪义曾在上海听过一次华罗庚的讲座,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刚上了两年学,“文革”开始,“读书无用论”流行,高年级的学生把课本从教室里扔出来。范洪义在走廊里捡了本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自己学习。其中一个看不懂的地方,成为他读博时的研究内容。   1978年,教育部恢复研究生招生。31岁的李尚志和范洪义考上中国科技大学。重新回到校园的这些人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学习。晚上宿舍熄灯后,李尚志和同学讨论数学题,睡在上铺的师兄说:“你们真奇怪,怎么黑灯瞎火地还在算数字?”   一个当年的博士回忆,除了星期六晚上洗衣服,他的时间都用来搞科研了。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18个人中年龄最小的王建磐记得,一到星期天,辅导员就来宿舍使劲敲门喊:“出去玩!别在宿舍过星期七。”可没人听他的,还是闷在屋里学习。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颁布,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建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首批试点,开始培养博士,李尚志、范洪义等人因为“文革”前就有不错的基础,被列入培养对象。他们的研究方向基本上都是数学和理论物理。   “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做科学研究了,现在你们可能理解不了这句话的含义。”30年后,64岁的王建磐对坐在会场里的年轻人说。“文革”时期,被许多少年人视为偶像的华罗庚也被关了起来,学校派了一群学生看着,防止他自杀。其中一名学生,后来也成为18名博士之一的白志东记得,那时华罗庚白天被批斗,晚上就和他聊天。华罗庚常说,搞研究抓住一个问题就不能放下,要坚持去想。   “你们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做科学,但很多人又不想理直气壮地做科学。”面对会场里这些与当年的自己年龄相仿的学生,王建磐欠着身子说:“因为太浮躁了,外面的吸引力太大了,你们面临跟我们不一样的考验。在这浮躁的世界中,更需要你们静心做学问。”   “我们这18个人无愧于博士这个称号,但现在有一些博士恐怕不敢这么说”   30年前的那批博士,拥有一个现在看来很“奢侈”的培养阵容。   马中骐的博士学位证书编号为“10001”,他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老学部委员、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胡宁是他的导师,“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中科院院士谷超豪参加了他的博士论文答辩,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签发了他的博士学位证书。   这是由“黄金团队”打造的一群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几乎都是院士及各领域内的顶尖学者,而且每人只带一两名博士。“不像现在这样,有的人同时带40几个学生,我都不知道怎么个带法。”一个当年的博士感慨。   李尚志曾经和导师5天通了10封信讨论问题。“因为是首批博士,在质量上不能出差错,不能让人家指责‘博士的质量也不怎么样’。只要国内高校有一名专家对论文提出反对意见,答辩就得推迟,当时就严格到这种程度。”李尚志说。   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超豪华的答辩委员会阵容。王建磐掰着手指说:“6个教授里面,段学复是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后来的科学院院士,丁石孙,后来的北大校长、人大副委员长……都是国内学术界最强的。现在请不起了,博士多了,再这样请,吃不消了。”   5月27日的聚会上,马中骐特意播放了一段当年的答辩录像。画面中,他捏着粉笔在黑板上演算,教室里几乎坐满了人。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他去上海出了两趟差,请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