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法企及的美好
毫无信仰的人民川流不息,繁华的城市却充斥着愚昧。
――Walt Whitman
《死亡诗社》是一部引起人们爱与灵魂共鸣的著名影片,故事发生在美国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重点中学――威尔顿预备学院。教师Mr Keating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用自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在生活中的感悟将学生带入一种新的学习情境,让那些被笼罩在传统教育阴霾下的学生走向阳光、走向浪漫、走向生活本身。但南柯一梦,Neil用死证明那些终究是些无法企及的美好。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威尔顿中学一直秉承着“传统、荣誉、纪律、卓越”的四大校训,多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升学率。家长们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上理想的大学,千方百计把孩子送进威尔顿预备中学。在这所学校里,学生一个个稚嫩的脸庞无一不笼罩着一块灰色的面纱,无处释放的青春,茫然的眼神……学校好似一台不停歇的机器流水线般地生产着“优秀学生”。在这样机械化的大环境下,Mr Keating的出现无疑是在这些迷惘不知所措的学生头顶投射了一股希望的光束。
第一节课,Mr Keating就鼓动学生撕掉所有关于诗歌的前言部分。他的话语震惊了学生――学校不允许损坏书籍,但在短暂的停顿之后,大家都兴奋地把前言撕了个痛快。从这里开始,Mr Keating就成为学生眼中最为“独特”的老师。他的做法虽在开始有些无厘头,但无时无刻不在启发学生思考。“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不要在还未走入这个世界便已戴上思想的枷锁、行为的桎梏。撕书不仅仅是对书中死板教条的硬性规定的反抗,更是对传统牢笼的蔑视,思维如果穿上厚重的衣服就会难以飞翔,知识如果套上圈定的规则就会难以延展。
Mr Keating的课总是充斥着惊喜和意外, Mr Keating在第二节课以一种表演的方式另类地解读了莎士比亚的诗歌。在学生的眼中,莎士比亚就像牙科手术一样令人烦恼,但Mr Keating却只把莎士比亚当做一个写了些有意思东西的人来谈。学生在哄堂大笑的同时改变了原有的对莎翁作品的看法,诗歌也仿佛变得像真实生活中的必需品一样。传统教学只是把名著中的文字搬到课堂上生吞活剥开,展现它最血淋淋的丑陋模样,那么这些作品中的灵魂去了哪里!我们该如何体会作者创作时真正想告诉人们的是什么,作品是作者思维的产物,他如一个初生的婴儿,他不是一个小小的躯壳,他不会安静地躺在那里,他会哭会闹――“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最后,Mr Keating让学生逐一站上讲桌,提醒他们必须时刻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你们必须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 Mr Keating如是说。
Mr Keating的教学无疑是非常成功的,除了上面讲到的“离经
叛道”似的授课方式,他甚至将课堂转移到户外,比如让学生在踢球之前背诵一句诗歌,激励自己。学生在音乐、诗歌以及运动的交织作用中得到指引和鼓舞。Mr Keating充当的不仅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更是激励学生成长的精神之父。这些年轻的生命终于找到青春的冲动、自由的荣耀。不仅如此,Mr Keating在让学生排队走路后,从他们各自的行走姿势分析其个性与特点,并告诫他们顺从是坚持与众不同信仰路上的障碍。
课堂是集体教学的根据地,但也满足着每个学生不同个性发展的需要。Mr Keating用最原始的咆哮唤醒了Todd潜在的长期被压抑的灵魂,用“主旨简单但绝不可以平凡”肯定地评价了Nnox以爱为诗的真情流露,用自己中学时代的经历启迪了Neil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课堂始终是小范围的教学,但与教育而言,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死亡诗社》上映于1989年,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教育,时隔多年,现如今美国的教育早已脱离了传统教育的束缚。其教育目的主要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够独立生存、适应各种环境的人,同时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自主意识。但在中国,仍有大量的“Neil父亲”存在于现实之中。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寄托了厚望,甚至在孩子的学前期便秉持着“不能输在起跑上”的宗旨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孩子所要做的一切只是顺从,顺从就是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否则便会变为大家嗤之以鼻的对象。从表面上看,家长是重视孩子的教育望其好好学习,但实际上孩子的学习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都被这“顺从”无限地压缩。教育为树人之本,家庭教育乃为教育之源,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质量,学校教育的质量又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能力以及教育水平。
反观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国家重视普及义务教育,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教育为本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但随之而来的是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很多人开始反思教育,包括掀起一阵热议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由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