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女神》与日本.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沫若的《女神》与日本内容摘要:《女神》是郭沫若留学日本时创作的部分诗歌的合集,它奠定了郭沫若先生在中国文学界、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界的重要地位。本文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该作品所接受的日本文化的影响,从郭沫若的日本留学体验、日本国内对《女神》的研究、外来文化的接受对《女神》创作的影响等三方面考察了作品在创作及研究等方面受到的日本的影响。关键词:郭沫若 女神 日本 外来文化《女神》是1919年到1921年间郭沫若留学日本时创作的部分诗歌的合集。目前学界普遍认同《女神》这部作品的诞生是新诗创作史上的一座丰碑,同时也是新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最终奠定了郭沫若先生在中国文学界、乃至海外华文文学界的重要地位[1]。迄今为止,《女神》的相关理论研究很多,但研究该作品与日本相互关联的论著还很缺乏。故本文尝试探讨《女神》受日本及日本文化的影响,进一步深入分析诗集与日本文化的关联。一.郭沫若的留学体验1902年至1907年出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留日热潮,当时的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学习西方的主要媒介。中国留学生的人数突然突破万人次之多。正是在这股出国浪潮下,1914年郭沫若来到日本学习医学。他在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学习日语的同时,还要学习德语。因为当时日本的医学是德国系统,凡是学习医学的学生必须学习德语,此外他还学习了英语、法语和拉丁语[2]。郭沫若也谈到:“日本人教外国语,无论是英语、德语,都喜欢用文学作品来做读本。在高等学校的期间,便不期然而然地与欧美文学发生了关系。我接近了泰戈尔、雪莱、莎士比亚、海涅、歌德、席勒,更间接地和北欧文学、法国文学、俄国文学,都得到接近的机会。”[3]在接受西方文艺熏陶的同时,他还接受过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伯格森的生命哲学、尼采、佛洛伊德学说等的影响[4]。郭沫若留学经历扩展了他的视野,在留学期间,他学习并掌握了多门外语,这些都帮助他阅读并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纵观郭沫若的创作历程,在他漫漫人生旅途中,《女神》时期是他新诗创作的第一个井喷期,而《女神》恰是在他留学时期创作的,这充分说明了留学经验对其本人的重要作用[1]。二.日本的《女神》研究日本最早的《女神》研究是1954年阵之内宜男的文章《关于郭沫若的》,这篇文章以鉴赏的观点点评了《女神》,指出诗歌的特点三个特点:自然的严酷、对自然的爱眷之情和人的悲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对《女神》的研究大部分都是研究其创作的背景,即诗歌创作所受到的影响,指出他在留学日本期间,在欧美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下创作了《女神》。特别是指出了泰戈尔、海涅、惠特曼和歌德的诗歌与他创作的关联性。当然,当时的研究者也指出,给予郭沫若创作灵感的还有当时的日本文坛,特别是作家有岛武郎,郭沫若是通过他认识了惠特曼,学习到了一直追求而未寻求到的一种新体诗《三叶集》的表现形式。但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止,还没有研究《女神》的专著出现。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现今,日本对《女神》的研究出了一些新特点。首先,对诗集的研究开始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特别是采取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手段,实证研究大大增加,这是前所未有的新进展。其次,出现了一些很有研究成果的后继研究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顾伟良的《日本留学期(1912?D1913)的郭沫若(1)----自我形成和作诗方法的考察》,作者以文学理论为基础,以诗歌为素材,考察了郭沫若“自我观”的形成和创作的方法,指出他在追求“自我确立”上的失败。此外,姚南的《郭沫若和初期文芸思想的形成----对外来文化受容要因的考察》(《国际学论集》28,1992年),从郭沫若所接收的泛神论思想并不是在日本留学期间才形成的,而是在留学之前,在国内的旧式教育的影响下,已经接触到了如庄子、王阳明等的泛神论思想,只是在到日本之后,这种传统泛神论思想与西方的泛神论思想的结合,使郭沫若变得更加的热衷,突入得更加容易和迅速而已。藤田梨那的论文《郭沫若的新?(电火光中)论----和米勒(ミレ?`)绘画的比较》1-2《二松学?h大学人文论丛》56-57,1996年),是一篇运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作品论。论文论证了《电火光中》的三首诗,是在米勒的夕暮伴归羊和牧羊少女的影响下创作的,这里首次提到米勒的影响,是值得注目的。1992年,九州大学出版会出版的武继平的博士论文《??文化中的郭沫若---日本留学的?r代》是有关郭沫若研究在日本发行的第一部专著(单行本),刷新了日本郭沫若研究的历史,它是包括《女神》研究的有关郭在日留期间的研究。第七章《lt;女神gt;的时代》,恐怕是日本郭研究史上最初的对《女神》比较全面的最详细的研究报告。以《女神》收录作品的上限《死的诱惑》等5首诗作为博多时代作品的考证都是其论著的独特之处。藤田梨那、武继平是这一时期的郭沫若研究中很有成果的两位研究者,此外岩佐昌?馈⒓中?寒、横打理奈、戴?ā⑸奖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