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知识移转.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知识移转.ppt

知識管理 第八章 知識管理行為的衡量 學習目標 1.瞭解知識取得的定義。 2.瞭解知識取得的模式。 3.瞭解知識取得的層次。 4.瞭解知識分享的意涵。 5.瞭解知識分享的模式。 6.瞭解知識分享的方式。 學習目標 7.瞭解知識移轉的意涵。 8.瞭解知識移轉的方式。 9.瞭解知識移轉的階段。 10.瞭解吸收能力的意涵。。 11.瞭解吸收能力與知識管理的關聯。 第一節 知識取得 1.1 知識取得的定義 Huber(1991)視組織學習為資訊處理的過程,他將組織學習過程區分為知識取得、知識擴散、資訊解釋及組織記憶, 知識取得(knowledge acquisition)的內涵,分述如下 (1) 天賦學習: (2) 經驗學習: (3) 替代學習: (4) 移植: (5) 搜尋: 第一節 知識取得 Andrew, Arvind, and Albert(2001) 尋求且獲得全新的知識或就現存的知識,通過個人或是企業伙伴的合作及共同研究以創造新的知識。 第一節 知識取得 Nonaka 與 Takeuchi(1995)則認為一般組織知識取得自多方面,包括供應商、經銷商、研發單位、大學、政府專案及市場相關人士 Rulke, Zaheer, and Anderson (2000) 管理者的主要知識來源可分為組織內人際管道、組織內非人際管道及組織外非人際管道等。 第一節 知識取得 1.2 知識取得的模式 Meyers(1990)提出的四階段學習模式: (1)維持性學習(maintenance learning): (2)適應性學習(adaptive learning): (3)過度性學習(transitional learning): (4)創新性學習(creative learning): 第一節 知識取得 Crossan 等人(1999)將知識取得的層次分為: 個人、團體與組織, 過程有以下四種: (1) 直覺(Intuiting): (2) 解釋(Interpreting): (3) 整合(Integrating): (4) 制度化(Institutionalizing): 第一節 知識取得 Zahra George(2002)針對知識吸收建立一個模式(如圖1) 潛在吸收能力應包括三個成份 1.經驗(先前之投資與知識) 2.投入(指密度、速度與方向) 3.內化(指瞭解) 吸收知識,必須經由社會的整合機制(正式與非正式),轉換到實際運用,方可提昇競爭優勢和整體績效。 圖8-1 知識吸收能力模式 第二節 知識分享 2.1 知識分享的意涵 Nelson 與 Cooprider(1996)認為知識分享(knowledge sharing)的過程與溝通(communication)有關,但不等同於溝通;與資料分配(information distribution)有關,但不等同於資料分配。 第二節 知識分享 Hendriks(1999)認為,知識與有形的物品不同,不可能輕易的被傳遞,因為其中包含了需要知識接收者會意的部份。 知識分享的程序包括: 1. 知識擁有者將知識「外化」(externalization) 2.知識需求者將知識「內化」(internalization) 兩個步驟。 第二節 知識分享 Hendricks以Herzberg的二因素理論解釋知識分享的動機,他認為缺乏保健因子時,會導致員工對工作的不滿,而減少知識分享;但激勵因子存在時,會增加員工知識分享的動機,但是若缺少激勵因素,員工也不會因此感到不滿或減少原有動機。 第二節 知識分享 Senge(1997)將知識分享定義為「協助他方發展有效行動能力,且知識分享必須與對方互動,並成功地轉移至對方,形成對方的行動能力。」 知識分享行為即為幫助他人學習,也就是知識分享者的「施教」活動。 第二節 知識分享 Davenport 與 Prusak(1999)二位學者共同發表的知識分享公式: 知識分享=傳送+吸收 「知識市場」的觀點解釋知識交易的動機 市場買賣雙方都是為了交易過程中可以獲得的好處。 圖8-2 知識分享模式 第二節 知識分享 2.2 知識分享的方式 陳銘鴻(2006)從過去的文獻當中選擇九種最為常見之知識分享活動,因而歸納出九種知識分享形式: 1. 透過「專家黃頁」的知識分享活動 2. 透過「上傳知識文件檔案到公司資料庫」之知識分享活動 3. 透過「線上電子論壇」之知識分享活動 4. 透過「使用公司之外的資料庫」之知識分享活動 第二節 知識分享 5. 透過

文档评论(0)

zhaoxiao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